用思維火花點燃學生理想的燈塔

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多種多樣,單純的知識傳授型教師已不適應時代需求,我們不能成爲可以被人工智能等所取代的教師。那麼,筆者所教授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應怎樣引導學生呢?

“邏輯與批判性思維”作爲一門通識課,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和人文精神。批判性思維意指“理性”或“合理性”思維,由批判性思維精神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構成,前者體現爲對理性的尊崇、對探究的熱愛和公正、謙遜、自律等品質,後者則涵蓋解釋、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

批判性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人格氣質和人生態度,旨在培養求真、公正、反思、開放和尊重的理性精神。求真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石,意味着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公正要求摒棄個人偏見和主觀情感,客觀、公平地對待所有觀點和信息。反思促使個體對自己的思維過程、觀點和行爲進行回顧和審視。開放和尊重體現爲對不同觀點、想法、文化的包容和接納,能夠從中汲取有益部分,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

課程思政建設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價值導向和重要契機。當今社會,學生面臨着多元價值觀衝擊,課程思政強調運用愛國、奉獻等價值觀念進行引導,從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角度進行分析,激發學生建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反之,批判性思維培養爲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提供了重要支撐。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而是深入剖析理論和觀點背後的邏輯關係。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所學內容形成了理性認同,增強了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但也要看到,“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的內容抽象、難懂,因而創新教學思路尤爲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很多學校在思政課上積極採用案例式教學、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分衆式教學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建設智慧課堂等,取得了積極成效。”這一重要論述啓發筆者,可以在課程思政中運用這些方法,提高學生的“擡頭率”和“點頭率”。

一是以問題式導入驅動現實議題深度探究。緊密對接現實生活,精心設置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核心議題。鼓勵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分析問題、總結經驗,運用批判性思維,正確審視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進程中涌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個過程會加深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是以案例式教學精準錨定思維範式構建。通過課前分組、專題教學和案例研討,深化學生認識,提升學生思維水平。比如,以馬克思主義誕生、發展爲例,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以批判性眼光,深入剖析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中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案例研討,學生不僅能夠深刻領會批判性思維的特點和重要性,構建起科學、理性的思維範式,更能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三是以數字化平臺全面激活創新思維潛能。當前,藉助數字化平臺助力學生心智培育、心靈滋養,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已成爲教育發展潮流。在實際教學中,要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的簽到、投屏、彈幕和討論等功能,營造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育的動人之處,在於以思維的啓迪點燃學生理想的燈塔。“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給了學生深刻啓示:要做一個理性思考者。同時,也啓發筆者:“心繫學生成長,無課不思政。”“00後”大學生思想開放,易於接受新觀念,但也有些學生缺乏辨別能力;有理想、有激情,但也有些學生面對未來比較迷茫。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個人目標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聯繫,併爲此奮鬥。這也是“邏輯與批判性思維”課教學應該體現的重要內容。

(作者單位系三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24年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4-119]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20日 第05版

作者:王輝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