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言論自由≠政黨宣傳自由

近來大罷免活動如火如荼,甚至延伸至大學校園。教育部長鄭英耀強調「活動並非校方主導,應尊重學生言論自由」。他亦認爲「臺灣中國、一邊一國」毋庸置疑,並規畫納入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

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規定「學校不得爲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法律主體雖爲學校而非學生;但各校如中山大學、政治大學等,均強調「尊重學生於合法範圍內參與公共事務之權利」,並表示「不介入學生對特定議題」立場」,雖表面中立,若校內政治活動背後實由政黨策畫,則無法迴避教育中立遭侵蝕的疑慮。

事實上,大罷免爲執政黨所推行,若將校園內的罷免攤位視爲純粹學生自發,未免自欺。學生當然可有立場與聲音,但若以「學生自主」爲名、行政黨動員之實,將政黨介入包裝爲言論自由,將使教育淪爲政治工具。

若以「學生言論自由」開此先例,未來選舉期間是否可在校內豎立旗幟、擺設看板?此行爲是否仍屬學生言論自由範疇?教育機構與公共空間不同之處,在於其須在思想開放與政治中立間取得平衡,保障學生在免於政治干擾的環境中學習,而非成爲政黨「先修班」。

由哈佛大學與川普政府的衝突,可見捍衛教育環境之艱難。川普政府意圖打擊多元化政策,哈佛大學明確拒絕聯邦政府的「改革」要求。川普政府隨即凍結哈佛大學廿二億美元補助,凸顯出堅持學術自由的高昂代價。

再看臺灣近年的教育部長,從杜正勝的「左轉九十度臺灣地圖」到潘文忠的「愈本土也愈國際」,再到如今鄭英耀「臺灣與中國一邊一國」論述,已經引起憲法層級的爭議。教育部長雖屬政治任命,其主張無可避免帶有意識形態,但教育政策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若過度依附權勢,恐將深刻影響教育的價值導向。

大學校長的角色亦不容忽視,知識分子應在關鍵時刻堅持良知立場,爲真理髮聲。

大學爲思想重鎮,更是民主素養的起點。教育部長與大學校長,身爲知識分子與教育推手,應在原則上堅守底線。若讓校園成爲政黨動員的搖籃,將嚴重傷害教育中立的核心價值。

捍衛學生言論自由不應與捍衛政黨宣傳自由畫上等號,唯有真正落實黨政軍退出校園,才能維護學術空間的理性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