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雷鋒月過後,讓公益之花常開不敗
□衛昕琪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每當讀到雷鋒的這些話語,內心總會涌起一股暖流。每年的3月5日是學雷鋒日,而整個三月,更是被賦予了學雷鋒月的特殊意義。在這個時間段裡,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學雷鋒活動的身影,公益事業也迎來了一波熱潮。然而,當學雷鋒月漸漸遠去,如何讓公益之花常開不敗,成爲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雷鋒,這位出身貧苦卻心懷大愛的共產主義戰士,在短暫22年的人生中,用無數扶老攜幼、幫困解難的點滴善舉,展現出無私奉獻的崇高道德品質。他幹一行愛一行,敬業精神令人欽佩。雷鋒精神以“爲人民服務”爲核心,涵蓋無私奉獻、愛崗敬業、助人爲樂,不僅是道德準則,更是對社會和他人負責的人生態度。
在新時代,雷鋒精神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在社會層面,它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如今,社會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但也面臨着一些人際關係冷漠等問題。雷鋒精神所倡導的關愛他人、互幫互助,能夠溫暖人心,化解矛盾,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個人層面,雷鋒精神是個人成長的指引。在追求個人價值的道路上,學習雷鋒精神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奉獻的快樂,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心態。
在新時代,雷鋒精神也在不斷被傳承和發揚。從“當代雷鋒”郭明義,多年來堅持獻血、資助貧困學生,到無數志願者活躍在社區服務、環保公益、扶貧幫困等各個領域,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着雷鋒精神的新內涵。在抗洪救災的一線,人民子弟兵不顧風雨肆虐,奮勇向前;基層幹部們不顧奔波勞累,堅守每一處險堤,全力守護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偏遠山區的教育事業中,鄉村教師們不顧條件艱苦,紮根任教,用知識的火種點亮孩子們的未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外賣員們遇到迷路的老人,主動幫忙聯繫家人,護送其回家……他們都是新時代的雷鋒。
學雷鋒,並非只是在3月5日這一天,更不應侷限於學雷鋒月。當學雷鋒月的熱潮褪去,公益事業更需持續發力。首先,建立長效的公益機制至關重要。公益組織應完善內部管理,優化項目規劃,確保公益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例如,設立長期的幫扶項目,針對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等問題,進行持續的資源投入和服務跟進。其次,培養公衆的公益意識,使其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學校、社區和企業可以通過常態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如開展公益講座、組織志願者培訓等,讓人們深刻理解公益的意義,從而自發地參與公益活動中。再者,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力量,拓寬公益傳播渠道。通過線上平臺發佈公益項目信息,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公益活動隨時隨地都能開展。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幫助鄰居解決困難,在工作中認真負責,爲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行動起來,將雷鋒精神融入日常、化作經常,讓公益之花四季常開,讓我們的社會因雷鋒精神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