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成歸來揚帆再啓航 共築仲裁事業新輝煌
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維
時隔兩個月,回憶起從司法部組織的全國涉外仲裁培訓班“畢業”的那一刻,學員們依舊心潮澎湃。
《法治日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於他們而言,這是一段職業生涯中難得的經歷——司法部正在創新涉外人才培養模式,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在涉外仲裁方面,司法部注重建立與國際通行仲裁製度規則相適應的涉外仲裁人才培養體系,分層次分類別組建涉外仲裁人才庫,逐步培養出一批通曉國際規則、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視野的涉外仲裁高端人才。他們,已從中受益。
2024年12月2日,全國涉外仲裁人才培訓班在北京開班。其後,又在香港延續,舉辦時間爲今年2月16日至3月1日。從北京到香港的兩地聯動,司法部與香港律政司的精誠合作,中國政法大學與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中心的操盤落實,國際權威專家的專業授課,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深度互動,包括境內外知名仲裁機構及香港高等法院、香港大律師公會等實務部門等參與其中——這場培訓所特有的諸多元素,使其註定在我國的涉外仲裁人才培養乃至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用新知謀新篇
結束了全國涉外仲裁培訓班學習後,回到山東省淄博市的淄博仲裁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張公博,對推進淄博涉外仲裁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與想法。
“通過這次培訓,我對國際仲裁製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對國際仲裁發展史和當下的前沿問題等都有了全新的瞭解,對不同仲裁製度之間的比較研究也產生了更加具體直觀的思考。”張公博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對他本人而言,培訓使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提升了格局,對今後進一步做好國際仲裁工作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而對於他所任職的山東省仲裁協會和淄博仲裁委而言,未來的發展也必將大獲裨益。如何更好地集聚涉外人才資源、服務涉外企業、深化國際仲裁服務,在這次培訓後他受到啓發,有了新的思路。
不僅有新的所思所想,連日來,淄博仲裁委大動作不斷,幹勁十足。與淄博市律師協會等共同舉辦涉外業務交流會,分享培訓見聞,爲淄博市涉外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爲提升淄博涉外法律服務水平貢獻力量;組織全體仲裁秘書開展辦案實務專題培訓,爲仲裁秘書團隊注入新的專業力量……
從全國涉外仲裁培訓班歸來的學員們,正在中國涉外仲裁事業的道路上奮力向前。
近日,在由澳門法務局主辦,40名澳門區調解員參加的2024年度粵港澳大灣區調解員(澳門區)培訓交流團前往廣州的交流活動中,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廣東省委員會涉外商事法律部部長王寧作爲授課人之一,分享了跨境多元化糾紛解決等內容。
王寧表示,全國涉外仲裁培訓讓她開闊了仲裁國際視野,“這是我在本系統工作16年也未曾接受過的密集專業培訓”。也正是由於這次培訓,讓她對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法治融合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有決心、有信心爲此貢獻一己之力。目前她正在幫助廣東企業應對兩個重大涉外仲裁案件,以實際行動踐行當初從上述培訓班“畢業”時的誓言:“仲裁服務‘國之大者’,此次培訓滿載組織培養的感恩與收穫,我將牢記當前的責任與使命,帶着未來展望與承諾努力工作。”
在通過培訓“更加深入地領會了國際仲裁活動中包括案件受理、仲裁員選定以及庭審程序等各環節的慣例和做法”後,南通仲裁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王崢在迴歸崗位後的工作中,研究南通仲裁委服務“走出去”有關方案,下步擬在東盟國家設立仲裁服務中心作爲試點,努力做到更好幫助所在仲裁機構服務“走出去”企業。
有志成爲先鋒
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應用,學員們由培訓開啓的道路大抵如此。
“你這次培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有益,有用,有趣,痛並快樂着,歷歷在目,栩栩如生。”
“我的觀察,是你作爲一個法律人的成長。”
舍費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中國區總法律顧問聶鑫給記者講述了朋友與他的一段對話。通過培訓,他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要回答涉外仲裁的相關命題。在他看來,培訓後學員們都將邁出一步,而他自己,正在自己履職的仲裁案件中“有意識地去實踐所思所想所得”。
我們都應當成爲先鋒。“曾經做過法官,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地擔任仲裁員的李萍告訴記者,她在回到崗位後,聚焦於三個方面的努力:精通規則,進一步深化在涉外仲裁方面的專業知識;分享知識,將所學傳授給他人,幫助企業或其他法律人士有效應對涉外仲裁案件;融入中國智慧,將中國法律智慧融入涉外仲裁實踐,以東方法律原則爲全球商事爭端解決提供新的思路。“我們(學員)的努力不僅將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還將助力中國仲裁體系在全球範圍內贏得認可,展現其公正、高效的優勢。”李萍說。
不止於仲裁實務機構與仲裁員,從事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學員也因爲這次培訓獲益良多。“這次培訓爲我今後從事國際仲裁領域的學術研究和進一步深入國際仲裁實務堅定了信心,讓我充分了解到了涉外仲裁的魅力和廣闊發展前景。”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健告訴記者,培訓爲他研究涉外仲裁提供了新的契機,也爲國際仲裁人才培養提供了更爲明確的方向。黑龍江大學是司法部、教育部指定的全國培養國際仲裁研究生的20所高校之一,楊健是該校國際仲裁導師組組長。
爲明天做準備
實踐中更有方向、倍加努力,因爲這次培訓,學員們也更加熱愛仲裁事業,並紛紛爲“更美好的明天”建言獻策。
例如,張公博建議在國家層面選取部分仲裁機構有重點開展國際仲裁服務,培育打造中國仲裁品牌。可以面向世界不同方向,確定國際性、區域性國際仲裁重點服務機構。同時本着對外開放、方便服務的原則,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確立至少一個國際仲裁重點發展機構,開展涉外仲裁服務。其餘仲裁機構也應當着眼於未來,積極培育涉外仲裁服務能力。
王崢建議加大對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投入,提高其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仲裁品牌。吸引國內外優秀的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仲裁員等入駐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爲當事人提供一站式的仲裁服務。此外,內地仲裁機構可根據自身發展情況,積極“走出去”,通過在相關國家設立仲裁(服務)中心等形式,幫助企業解決跨境爭議。
楊健建議構建高校、機構、企業協同的涉外仲裁人才多元培養體系,強化國際法律及仲裁知識學習,提升英語等語言與跨文化交流能力;藉助模擬仲裁、案例分析等實踐教學活動錘鍊實操和創新思維,建立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長效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於涉外仲裁事業。
“涉外仲裁和國際商事仲裁的發展非一日之功。”國家電網海外投資有限公司風控管理部主任王定賢建議司法部牽頭各有關方面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持續發力、久久爲功、多管齊下,開啓國內涉外仲裁的新篇章。
這場給學員們留下深刻印象,並對他們的職業生涯產生深遠影響的培訓,是司法部深入貫徹黨中央關於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工作部署,認真落實六部門關於實施涉外仲裁人才培養項目要求的一個鮮明註腳。
2022年,爲加強涉外仲裁人才隊伍建設,司法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印發通知,要求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養項目實施工作。根據通知,到2025年,我國將建立起與國際通行仲裁製度相適應的涉外仲裁人才培養體系。
着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在跨境法律服務市場提供專業服務的涉外仲裁人才隊伍,這一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