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年化收益率超10%!全網瘋傳的高收益“新存款”,竟是讓你貸款買保險?

深夜刷手機的王先生,被一則視頻牢牢“釘”在了屏幕前:“年化8.5%,月入7000+輕輕鬆鬆!”視頻裡博主激情洋溢,描繪着一種“新存款”的神話。

最近,社交平臺上,“新存款”“高收益保單”視頻或圖文屢見不鮮。它們時而被包裝成 “新型存單”,時而又強調保險屬性,但核心話術驚人一致:高收益、低門檻、銀行/大保司背書。評論區裡,心動者、諮詢者、求購者比比皆是。高收益的誘惑力可見一斑。

什麼樣的“神奇產品”能被打上“新存款”“保險”的標籤?普通人能買嗎?有啥風險?保通社深入調查⋯⋯

銷售力推:宣稱年化收益率超10%

“預期年化12%,額度稀缺、收益高,大保司的融資保單又來了⋯⋯”

“融資保單,只首付20%,第6年單利12%。”

“22萬元撬動100萬元資產,用銀行的錢給自己打工的金融魔法⋯⋯”

在社交平臺上,此類視頻與圖文並不罕見。超10%的年化收益率點燃了大衆的好奇心,在這些內容的評論區,不少人留言,有的諮詢該金融產品投資途徑,也有的詢問高收益產品是否有風險。

這究竟是一款什麼產品?

保通社梳理分析後發現,所謂的大保司、銀行背書且能實現高收益的融資保單,也叫保費融資,就是投保人在投保的時候僅交一部分的保費,然後將保單作爲抵押物向銀行或金融機構貸款,用貸款的錢支付剩下的保費。

簡單來說,就是投保人向銀行借錢買保險,然後用保險的收益去償還銀行的貸款。

保費融資的操作中涉及三個主要參與者,即投保人、銀行和保險公司。投保人在簽署保單後自行支付小部分保費,然後拿着保險公司出具的保單利益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會根據投保人提供的資料進行審覈,審覈通過後,銀行會將投保人申請的保費直接轉給保險公司,而保單則會被抵押給銀行。

投保人做保費融資的目的往往是通過槓桿放大產品收益。根據市場上的利率來看,保險公司承諾的保單收益往往會高於銀行的貸款利率,通過保費融資,投保人就能賺取保單收益和貸款利率的息差。同時,由於投保人是通過貸款支付一部分保費的,投保人原計劃要交的保費就會空出來,再次進行投資。此外,當前做保費融資的主要是港險,其保費和收益還跟美元匯率存在一定關係,匯率差也會給投保人的收益帶來一定的影響。

以某保險公司的演示案例爲例,總保費500萬港元的保單,採取5年繳,一次性預繳,優惠後保費是442.99萬港元,投保人自付112.2萬港元,剩下的通過銀行貸款,假設銀行年利率在4.025%,貸款手續費1.5%,此時銀行貸款一年的利息就是13.31萬港元,手續費是4.96萬港元。該保單10年後預期退保現金價值是680.57萬港元,除去銀行的利息和手續費,預期淨收益爲99.48萬港元,年化單利達到8.87%。

風險暗藏:收益高度依賴三大變量

雖然上述演示案例爲個例,但也能看出保費融資的收益率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甚至其宣傳資料還特意標註“實際年化收益率6.34%”,社交平臺上的10%收益率是從何而來?

“代理人宣傳的10%以上收益是未扣除融資成本、匯率波動及費用的理想化測算,實際淨收益通常爲4%~7%且需長期持有。”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保險產品經理蘇曉天對保通社表示,保費融資的收益高度依賴三大變量:保單實際分紅實現率、融資利率變動、匯率波動。

蘇曉天提到,歷史上,當保險公司投資表現不及預期導致分紅低於演示,或市場利率大幅上升推高融資成本,或港幣、美元對人民幣大幅貶值時,投資者實際收益可能遠低於預期,甚至出現虧損。所以所謂“10%+”是特定假設下的理論測算,長期持續保持如此高收益的可能性極低,投資者需更多地關注風險。

保通社注意到,保單實際分紅實現率、融資利率變動、匯率波動都是不可控因素。例如,分紅實現率往往跟保險機構的投資能力有關,選擇投資能力更強、有央企背書的保險機構固然可以爲保單的分紅實現率做一定的背書,但外部投資環境的變化依然會給保險機構的投資收益帶來影響。

而保費融資的貸款合約通常訂明利率可隨市況而浮動,或是財務機構有權調整貸款利率。若貸款利率上升將加重投保人的成本,降低保費融資的回報,甚至可能導致虧損。

“在港元貸款利率低的時候去做保費融資,預期收益就會顯得很可觀。”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保通社電話採訪時表示。

“香港的保單通常是以美元來交保費的,但是銀行的貸款通常是以港幣爲主,這就意味着銀行轉給保險機構的貸款保費會按照當天的匯率換算成美元,如果港幣對美元的匯率跌了,其必然會拉高投保人的投資成本。” 關於匯率,徐昱琛如是表示。

業內建議:警惕對收益率的過度承諾

那麼,普通人做保費融資的正確“姿勢”究竟是什麼?

保通社瞭解到,保費融資並非是新事物,其在2015年左右也曾一度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之所以再次翻紅,得到保險銷售人員的力推跟當前的投資環境有關。

“當前保費融資再度受關注,核心在於利率環境與資產配置需求的變化。”蘇曉天表示,與2015年不同,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處於低利率或加息週期尾聲,融資成本(如港元/美元貸款利率)相對可控或趨於下行。同時,香港部分儲蓄型保險產品“長期保證收益+非保證收益”的潛在回報,在內地投資者尋求海外資產配置、獲取相對穩健收益的背景下,顯得更具吸引力。銷售人員藉此強調“低成本槓桿+潛在高回報”的組合,是爲了契合市場對低風險套利和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作爲普通消費者,如果想要做保費融資,該注意哪些事項?蘇曉天建議,警惕銷售過程中對收益率的過度承諾,務必獨立驗證演示數據的合理性;全面評估自身長期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確保能覆蓋貸款本息及潛在追加投入;仔細研讀保單條款與貸款協議,重點關注費用結構、提前退保損失、利率調整機制等;避免將保費融資作爲短期投機工具,同時需充分了解跨境投資在法律、稅務及監管差異上的特殊風險。

“保費融資嚴格意義上算是一種投資,在投資金額、投資年限上也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持有期限。”徐昱琛表示,保費融資的投資金額一般要在6萬美元以上,投資期限也要在6年以上。

其實不只是保費融資,在低利率時代,高收益的金融產品往往能瞬間撥動投資者的心絃。那麼,購買金融產品究竟應該注意什麼?

對此,蘇曉天建議消費者秉持理性態度,投資時首先要了解金融產品本質,全面認知其收益結構、費用構成及潛在風險,避免被片面宣傳誤導;其次應客觀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資金流動性需求,確保投資決策與財務目標相匹配;再者要樹立長期投資理念,充分理解保險產品的中長期屬性,警惕短期套利思維;同時要關注跨境投資的合規性,熟悉兩地監管差異及稅務影響;最後建議尋求獨立第三方專業意見,將香港保險作爲多元化資產配置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非盲目跟風或過度集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