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逼懷有身孕的張幼儀離婚,張家二哥回覆:孩子生下來,我養
1922年,22歲的張幼儀剛生下兒子,還在坐月子,就被徐志摩逼着解除婚姻關係。無奈,身無分文的她提筆寫信給公公:“想讀書,缺錢。”公公奉上巨資,回信:“好好讀書,羞死孽子。”
張幼儀三歲的時候,母親想遵從傳統禮教,給她裹上小腳,因爲疼痛,張幼儀嗷嗷大哭。
這時張君勱站了出來,他嚴肅地批評了母親的舊思想。母親十分爲難地說:“如果不裹腳,我怕你妹妹日後嫁不出去。”
年僅17歲的張君勱拍着胸口承諾:“小妹日後如若沒有人娶,我定將照顧她一輩子!”
張幼儀15歲時,在四哥的安排下,嫁與徐志摩爲妻。
出生於名門望族,脾氣溫順,又略讀過兩年書,張幼儀,是公婆眼裡的好媳婦。
可是,在丈夫徐志摩眼中,她只是一個“鄉下土包子”。徐志摩不同意這門親事,他一心向往出國留學。
父母卻認爲,男人,必須先成家,後立業。
徐志摩心知拗不過父母,只能跟張幼儀結爲夫妻。
誰料,張幼儀剛剛生完孩子,徐志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國外。
丈夫一走就是好幾年,在家裡一個人伺候公婆、教育孩子的生活,讓張幼儀對婚姻感到了迷惘。
這天,二哥來看她,脫口就問:“你什麼時候出國去跟丈夫團聚?“
張幼儀深吸了一口氣:”我是一個女人,也能出國?“
張君勱說:”你生下長子,在徐家侍奉公婆三年了,已經替徐志摩盡了孝道。真正的婚姻生活,要夫妻在一起磨合,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
1920年,在二哥的鼓勵下,張幼儀出國和丈夫團聚。幾年未見,她內心對徐志摩充滿了期待。
不想,到了碼頭,她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裡,一眼就認出了丈夫的身影,因爲,大家都是積極往前走着去迎接親人朋友,只有徐志摩,低着頭,靠在圍欄上,一副極不情願的樣子。
雖然看穿了丈夫的不樂意,可是張幼儀念在夫妻多年未見,難免生疏,微微一笑,原諒了他。
她愉快地挽起徐志摩的手,與他一同回家。
很快,張幼儀再次懷孕。而這時,徐志摩愛上了16歲的林徽因,不可自拔。
他跟妻子提出離婚,張幼儀斷然拒絕。她覺得丈夫只是一時衝動,終將迷途知返。
怎料,徐志摩見協商不成,乾脆消失不見了。
張幼儀無奈,只能痛哭流涕地給二哥寫信:“徐志摩爲了那個女人,把我一人扔在英國。現在身懷有孕,卻身無分文。”
很快,張君勱就給她回了信,只有短短一句話:“把孩子生下來,我來養!附上船票一張。”
在二哥的幫助下,張幼儀來到了德國,她害怕自己給哥哥添麻煩,主動提出,孩子生下來後,送回國內,給公婆撫養。
不想,張君勱握着妹妹的手說:“既然來了,一切都不用擔心,安心生產,你和孩子,我都會負擔的。”
在哥嫂的照顧下,張幼儀順利生下一子,取名彼得。
還沒有出月子,徐志摩竟然追到了醫院,他覺得,既然孩子已經出生,自己就再沒有任何責任,於是,強勢地要求張幼儀在協議書上簽字。
張幼儀心如刀割,她幾次提筆,都下不了決心。
她求助於哥哥,張幼儀紅着眼睛說:“徐志摩跟別人說起我們的婚姻,是‘小腳與西服’的結合,兩個字‘不配’。”
“可是哥哥,你看,當年,還是你阻擋媽媽給我裹腳。”張幼儀不服氣地掀起裙角,給哥哥看看自己的大腳。
張君勱哈哈大笑,他撫摸着妹妹的頭:我不讓媽媽給你纏足,只是解放了你的雙腳,但是,禁錮你思想的綁帶,需要你自己去解開。“
張幼儀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她原本還打算以孩子留住徐志摩,在二哥的支持和鼓勵下,她毅然簽字,解除了婚姻關係。
離婚後,張幼儀覺得整個人彷彿被架空了一樣,突然什麼都沒有了,整日渾渾噩噩。
張君勱對她說:“小妹,你該去讀書了。”
她拒絕了二哥的資助,轉頭,給公公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困境以及想讀書的念頭:“想讀書,但是身無分文。”
公公很快就回復了她:“好好讀書,羞死孽子。”從此按月給她寄生活費,一直到她學業結束。
於是,張幼儀一邊惡補德文,一邊進修幼兒教育。
在這段艱苦的求學生涯中,也讓她找回了自信。
回國後,她先是在大學教授德文,頗具商業頭腦的她,先後受邀,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時裝公司的總經理,之後,還涉足股市,賺得盆滿鉢滿。
在晚年,在兒子的祝福下,收穫了美好的愛情。
以至於徐志摩再見到她,都感慨地說:“她變了,變得強大而自信,沒有什麼能夠擊垮。”
晚年的張幼儀,回憶起她與徐志摩的婚姻,她感慨地說,正是這段失敗的婚姻,讓她得到了解脫,重新找回自己,成長爲另外一個人。
她爲了愛情,曾經滿身是傷,在家人的愛與鼓勵下,她溫柔蛻變。
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困難與磨難,迎難而上,心懷感恩,才能待到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