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手復活7天」只是開場!《回魂計》媽媽聯手報仇背後…到底想講什麼?

文/潘慧中

《回魂計》以趙靜、汪慧君兩位母親找上神女,利用回魂秘術復活兇手張士凱爲起點,展開一場爲期7天、爲女兒復仇的故事。然而這部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並不在於「死者復生」的奇幻設定,而是由加害者、受害者、倖存者和被留下來的人所拼湊出的真相拼圖;復仇過程中,兩位母親也並非單純的報復,而是在正義的灰色地帶中掙扎猶疑,既是審判者,更隨時要面臨女兒可能纔是加害者的天崩地裂。

▲《回魂計》9集一次全上線。(圖/翻攝自Facebook/Netflix)

「人跟人之間本來就沒有信任,有的就只有共同利益而已。」

張士凱說的這句話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的不只是兇手的罪,更是整個人性的陰影,幾乎成了劇中每個角色行動的潛在動機。每個人的行動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的正義,但當一切行動都出於利益,信任關係自然岌岌可危,而倒數5分鐘的劇情反轉,更是這句話的印證。

▲傅孟柏飾演兇手張士凱。(圖/翻攝自Facebook/Netflix)

但最殘酷的是,當人們深信自己在追求正義時,卻未察覺自己正被推上審判席。編劇透過短短9集的篇幅揭示,所謂的審判,有時並非懲罰他人,而是被迫直視自己的罪或真相。幾乎所有角色都難逃命運的審判:爲了籌錢拜託警察偷運出張士凱的遺體,趙靜只能硬起來面對現實,找來記者撐腰,向公司討封口費;慧君也被迫正視婚姻的不堪,蒐集證據逼前夫交出所有財產;將朋友騙到班佧、還設法斬斷張士凱獲利來源的真真,在病牀躺了長達5年;安琪終於坦白自己纔是害真真變植物人、以及懷了兇手小孩的真相;張士凱媽媽以前是如何教小孩的,最終也自食惡果。這樣的設計層次分明,讓觀衆感受到報仇並非終點,而是一場對人性與道德的漫長考驗。

▲復仇的同時也在接受審判。(圖/翻攝自Facebook/Netflix)

另外一個我覺得很值得讚賞的地方,是兩位母親復仇到最後並沒有被塑造成「聖母」般的角色,慈悲地原諒兇手(真的好險)。到了最後一集纔會發現,整個報仇過程是一場大型企劃,開頭即拋出的核心概念,「最讓人痛苦的不是絕望,而是沒完沒了的希望。」她們不讓兇手爽快地陷入絕望,而是讓對方涌現源源不絕的希望後,又無情斬斷,這無疑是比死亡更殘酷的懲罰。

▲舒淇和李心潔詮釋聯手報仇的母親。(圖/翻攝自Facebook/Netflix)

但《回魂計》想探討的或許不僅是復仇與審判,而是當面對惡與恐懼時,人究竟選擇成爲沉默的智者,還是願意挺身而出的勇者?

「遇到危險是不是選擇沉默、自保、旁觀更像是一個聰明的選擇呢?做爲受害者和倖存者,我明白一個道理,原來沉默和順從只會助長壞人的惡。所以我們開始反抗、逃跑、努力和外界取得聯繫。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失敗、被懲罰、被抓回來毒打,甚至最後,我最好的朋友爲此獻出了生命。但是我們這種看似不聰明的選擇,其實已經在無形中凝聚成了一個力量,同時也是這個力量不斷激勵着我,讓我有機會、有勇氣求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是警方因此得到了線索和機會。智者沒有錯,只是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勇者。」

這段臺詞是倖存者安琪的自白,但我認爲在現實的黑暗裡,智慧或勇氣都各有代價。有人選擇沉默,是爲了生存;有人選擇行動,是爲了掙脫。而《回魂計》其實沒有明確指出哪一種更對,只讓我們看見:在面對惡時,任何選擇勢必伴隨着痛苦。要直視危機,就不可能毫髮無傷;而想守護所有的人,也終將在矛盾中失去一些東西。

筆者爲《ETtoday星光雲》編輯,以上言論爲個人立場,與公司無關。ET論壇歡迎雲友更多參與,也歡迎網友發表高見,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