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於教研 立於實踐 成於創業

近年來,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圍繞本科音樂專業師範生能力提升目標,從教學研究、舞臺實訓以及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出發,探索“理論研究—舞臺演練—創新創業”協同育人、“三位一體”的教育新模式。學院相繼獲批和建設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3個國家級別一流本科專業,2021年獲批音樂與舞蹈學博士點,形成了“興於教研、立於實踐、成於創業”的教學模式。

興於教研:以高質量教學研究成果產出及轉化引領課堂改革

爲了解決音樂師範教育與基礎教育對接不夠、師範生教育實習和知識學習出現斷層等問題,學院深入剖析音樂師範教育對標中小學藝術課程的需求,致力於培養既能實施新課標中對音樂課程的新要求,又能通過校本課程、紅色音樂、管絃樂隊等形式開展校園美育工作,並在信息技術應用上做出藝術課程特色的音樂專業師範生。學院注重教學研究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將科研成果融入課堂,並應用於教育實習。學院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7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6項,以及山東省社科項目、高校人文社科項目、教育規劃項目、教改項目60餘項,發表教研論文60餘篇、科研論文150餘篇,出版專著80餘部,獲得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8項。學院圍繞國家美育政策、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等教師教育核心問題,在高校課程體系、教學方法、過程性評價等方面開展有針對性、可行性的教學研究。此外,學院還注重讓教師的科研成果對接課堂,帶動本科生科研,實現以教研成果引導教學、科研與教學融合,促進教研成果的一線教學轉化,做到以精準的理論研究引導教學。

立於實踐:以校園美育爲目標,促進專業教育和美育有機結合

爲了提升校園美育水平,學院以豐富的藝術實踐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將藝術實踐排演課程化,以優秀的歌舞劇排演、賞析、音樂管理爲主要形式,帶動全校美育工作發展。課程大綱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做到藝術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同步提升,使教學能力培養與舞臺實踐、技能教學一體形成演練教學法。組建“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三大教學法研究團隊,開發獨具特色的教學模塊,將音樂教學法和師範能力有機結合。改革課程評價模式,探索音樂會、舞蹈展演、中小學校園美育活動、社區大舞臺等實踐形式的考覈方式。積極將教學法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將柯達伊手勢唱名法與山東民歌創編相結合,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與膠州秧歌節奏訓練有機融合,形成可推廣的本土化教學案例,將《詩經》吟誦技法融入視唱練耳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教學的有機銜接。

成於創業:以創業拓寬人才發展維度,形成創業與專業雙軌評價

學院把創新創業大賽的短期培訓和課程培養模式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的認知度和主動性。教師在傳授課堂知識的同時,把學生的技能訓練、理論學習與職業規劃緊密結合。搭建“課程學習—藝術展演—創新創業”三級實踐體系,注重創新創業的最終評價作用,課程學習和創新學習實現雙軌評價。學院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獲批國家級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50餘項,獲得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省級金獎,“泰山皮影”創業項目落地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與省級文藝院團共建12個實踐基地。通過排演《孔子》《沂蒙山》等大型劇目,完成從技能訓練到藝術表達的能力躍升。組織近400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將學生創作的42項獲獎作品轉化爲美育資源,惠及5.2萬名基層師生,師範生教學技能達標率提升至98.6%。通過系統性改革,學院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週期縮短了58%,學生原創作品的社會轉化率達81%,提供了可借鑑的改革經驗。

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積極探索“教研—實踐—創業”一體化推進的協同機制,促進教與學同頻共振,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加強各環節的緊密結合,在課程體系上實現專業技術、審美體驗、教育能力的共融發展。學院開設的課程、教學研究成果和教育模式輻射全國多所高校。例如,國家級別一流本科課程覆蓋全國31個省份,累計被200餘所高校選用,選課學生達10萬人次。學院對口支援喀什大學,與河西學院簽訂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意向協議,創建的融合式教學模式對接全國37所高校。實施“慕課西部行計劃”,建立虛擬教研室,實地以公開課、講座形式拓展教學內容和形式。《鋼琴即興伴奏配彈基礎》入選山東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學院重視“教育研究引導、藝術實踐主導、創新創業督導”的教學模式,推動音樂教育從課堂教學向文化服務拓展。

(陳欣 魏凡儉)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