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銜接,追責證券違法要“長牙帶刺”
來源:媒體滾動
轉自:北京商報
保護投資者權益、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必須充分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尤其是行刑銜接追責效力。
近日,最高檢與證監會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主題爲依法打擊證券違法犯罪,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就在同一天,最高檢發佈證券犯罪的指導性案例。具體來看,這些案例有上市公司高管內幕交易受到刑事處罰的,還有基金經理“老鼠倉”,更有團伙作案操縱市場非法獲利超5億元的惡性事件。
證券違法犯罪行爲是資本市場毒瘤,嚴重侵害中小投資者利益,唯有常態化重拳監管,行刑銜接發揮震懾作用,方能爲A股市場營造更爲清朗的交易環境,有力保障A股市場行穩致遠。
證券違法犯罪嚴重打擊市場信心,直接危害到投資者的錢袋子。財務造假、欺詐發行不僅破壞市場誠信基石,而且嚴重誤導投資者投資決策。粉飾業績、弄虛作假,上市公司真實價值失真,外表看似白馬股內裡實則垃圾股,這是對投資者赤裸裸的欺詐。
交易類證券犯罪亦是如此。無論是內幕交易還是操縱證券市場,都涉嫌利用信息優勢或者資金優勢“割韭菜”,違背市場“三公”原則,是資本市場裡的害羣之馬。
良好的資本市場生態有利於爲投資者創造穩定的投資收益。監管層近年來對證券違法犯罪行爲持續高壓監管,處罰力度不斷提升,不過依然有心存僥倖者試圖刀口舔血,究其原因,或與違法成本仍然相對較低有關。
有專家觀點認爲,破局之道最重要的是行刑銜接,資本市場犯罪,不但要繳罰款,還要罰到傾家蕩產,而行刑銜接即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相結合。
實際上,包括行政處罰、刑事處罰以及民事賠償相結合的立體化追責,對證券違法犯罪行爲更加具有震懾力。
在行政處罰方面,對相關涉事主體及責任人開鉅額罰單,觸及退市紅線的上市公司及時採取強制退市措施。
相比行政處罰,刑罰更具威懾力。檢察機關與證券監管機構協作配合,讓涉及違法犯罪的主體承擔刑事責任。
另外,在民事賠償方面,更多投資者要學會拿起包括民事訴訟等在內的法律武器,追究違法違規者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A股市場中小投資者佔比高達96%,他們在專業投資能力、自我權益保護等方面都屬於弱勢羣體,這也對投資者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立體化追責的行刑銜接,能夠最大程度地爲投資者提供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環境。
中小投資者不僅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還是市場信心高低的決定者。行刑銜接重拳打擊證券違法犯罪,築牢防風險藩籬,是對投資者最好的保護。投資者有信心,A股纔能有後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