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不準疑美 限縮臺灣自保空間
兩年前,時任民進黨行政院長的陳建仁曾在立法院厲聲喝斥立委,認爲其質詢主張美國對臺政策別有居心甚爲不當,陳院長甚至高呼「不準疑美」。至此而後,「疑美論」被定位爲中共認知作戰的一環,任何提出這類警示的,都如同「中共同路人」,刻意破壞臺美堅若磐石的民主同盟。
「維護本國利益」是主權國家在與他國互動時的基本方針,政府若對他國抱持「不準疑美」的態度,對手豈非可以予取予求?前任美國總統拜登,個性圓融,且當選前便已長期參與涉外事務,故而處事還能延續舊慣,政策較可預測。此一態勢,使得「不準疑美」名正言順。但政府一旦如此定調臺美互動,官僚與智庫當然也就懶得思考其他的政策選項,反正一切以美國馬首是瞻。
二○一六年川普首次當選總統時,蔡英文與川普竟然破例出現直接通話,民進黨政府爲之雀躍,認爲這是臺美關係的重大突破。然而,高度仰賴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的臺灣,對川普這種不循舊慣的作爲反而更應該有所警惕。但「不準疑美」,顯然讓政府看不到任何負面的設想。
蔡川通話後,川普在四年任期內並未再與臺灣領導人有再次的接觸,所謂「突破」只是煙花一閃。與此同時,卻傳出川普將臺灣與大陸比喻爲筆尖與桌子,前者小而可以忽視,後者則是處理事務的穩定檯面。類似輕蔑的對臺態度,在「不準疑美」的親綠觀察者眼中,「筆尖」反倒被解讀爲「雖小卻尖銳,可以劃破桌面」,值得美國保護。
四年任期中,川普簽署《臺灣旅行法》允許臺美高官互訪,確實增加雙方在往後四年的官方互動;但卻也傳出,川普公開盛讚習近平爲「偉大領袖」,認爲「臺灣可以作爲美中貿易談判的一部分」,視臺灣爲美中談判的籌碼昭然可見。如今反思,允許雙方高官互訪,應只是爲提高與中共叫板的籌碼,而非正視臺灣的價值,因爲在臺灣飽受新冠肆虐之苦時,川普均拒絕提供臺灣救命疫苗。
歷經川普第一任期的反覆,民進黨政府理應對川普2.0有較多保留。加墨歐盟等美國傳統盟邦對川普的強力反應,便可供明鑑。丹麥前總理上週在臺北便公開表示:「川普執政下,我們不再能仰賴白宮」。
但「不準疑美」似乎已深植於民進黨的DNA,府黨在川普就職時還強顏稱:臺美關係「堅若磐石」,並期盼在既有的「夥伴關係」上能更上層樓。問題是:川普有將臺灣視爲「夥伴」嗎?
外交部官員二月初才表示,「臺美關係從來沒有這麼豐富,這麼深厚…雙邊關係其實已經達到堅若磐石新高點。」話鋒甫落,一個月後川普便未經知會臺灣當局,與臺積電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佈臺積電將擴大在美投資達千億美元,川普後來甚至擅加至兩千億美元。
臺積電及其周邊協力廠商的產值約佔臺灣GDP的百分之十五,股票市值爲總市值約百分之三十,出口值更佔臺灣全部外銷金額的四成。若說臺灣的榮枯完全繫於這個單一產業,一點都不爲過。然而,當川普迫使這個公司將過半資產搬到美國時,卻完全沒有跟「夥伴」打聲招呼,臺灣若還要堅持「不準疑美」,未來將還有何自保空間?(作者爲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暨中美文經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