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苗市公路2.0爭議 人本交通缺溝通
苗栗市爲公路最近新增偏心左轉專用道,雖師出有名,但部分用路人卻抱怨成了違規陷阱,爲公路2.0事件中,公部門認知及用路人習慣落差,需要更有人性考量建立共識,避免重蹈覆轍,傷害了公權力。
人本交通是趨勢,硬體相關設施遍地開花,縣政府最近施工改善福星街至國華路間1公里,主要新闢沿線人行道及7處偏心左轉車道,5月18日完成標誌標線後,4天后就有一輛轎車遭檢舉未打方向燈、跨越車道分隔線,及逆向等6次違規,許多用路人譁然,並在議會總質詢成了焦點。
縣府交通工務處6月3日辦理爲公路2.0會勘,有關的縣議員、市民代表及里長幾乎到齊,爭議性可見一斑,事件雖在縣長鍾東錦裁示收回階段性50多張違規罰單收官,但值得探討爲何以因地制宜出發設計,卻纔半個月就被拒於千里之外。
爲公路寬18公尺,2.0的配置寬度分別爲機車停車格2公尺、汽車停車格2.2公尺,直行汽、機車混合車道3.5或3.9公尺,左轉專用道3.0公尺,均符合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此外,汽、機車混合道,可約制行車速度,左轉道則能減少堵塞直行車流,2.0師出有名。
但用路人的習慣,爲公路過去僅是雙向、雙車道,騎車很自然騎在車道外寬廣的路肩,加上2.0沿線路邊線都是黃線,可以臨時停車,如有違規並排停車,直行的汽、機車爲閃避,往路中間靠,可能就會跨越直行、左轉道的分隔線違規。
至於左轉道爭議部分,民衆認爲距離過短,除了爲公路左轉國華路外,其餘車流量都不大,沒有普設必要,且有左轉道卻沒有左轉號誌時相,直行、左轉車流衝突,反而有安全之虞。
人本交通固然師出有名,但也不是萬靈丹,爲公路2.0的殷鑑,尤其標誌標線更代表公權力,必須更加審慎,重大新制上路前,利用場合、管道說明溝通,讓用路人瞭解改變部分習慣,人本交通會更人本,也會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