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苗栗公車頻停駛 不能只是補破網
苗栗12條公路客運路線日前無預警停駛,通勤交通瞬間大亂。儘管司機罷駛風波半天落幕,但公車「搞消失」非頭一遭,凸顯司機人力荒、業者營運虧損等困境仍懸而未解。若政府再以補破網心態應對,「公車消失記」還會反覆上演。
公車司機荒非一朝一夕,駕駛面臨高壓工時長、動輒被客訴等職場環境,寧願轉戰物流或貨運。各客運業者雖打着高薪福利招人,多個縣市府也加碼補貼薪資,桃園市甚至推出受訓即就業計劃,但據統計逾2成6培訓者「落跑」,司機人力缺口依舊難填。
找不到司機開車,路線減班、載客率下滑,形成惡性循環。從北到南,陸續有客運業者不堪虧損退出市場,「百年老店」新竹客運去年全面退出竹竹苗公路客運,多達36條路線雖有新業者代駛,但虧損路線本就經營不易,業者營運「體質」受高度檢驗。
亦捷科際去年接手竹客在苗栗12條公路客運,代駛才1年,今年9月在地方即傳出退場風聲,儘管業者曾發聲明澄清,但不到1個月就爆發司機不滿欠薪的罷駛風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主管機關若早有掌握且提前預警處置,不可能會演變到停駛這一步。
許多學生、長者無車代步,外出多靠大衆運輸,在竹苗地區除了鐵路,公車客運正是重要的交通命脈。孰料,公車停駛「突襲」三番兩次,學生早起上學被公車屢屢「放鴿子」,老人家想上街採買也苦等不到公車,不僅心累,更反映出非都會區的心酸。
公路局監理單位身爲主管機關,不能只在事發後介入、倉促調度,應以罷駛風波爲鑑,除了制定緊急替代接駁方案,也要有一套營運預警機制,定期監測業者財務、司機流動率與營運情形,拉高風險評估,或重建合理的補貼措施,棍子與蘿蔔都並用。
尤其公路客運具「公共服務」特性,地方政府更不該置身事外,應將客運業者視爲地方協力夥伴,積極盤點資源給予支援,或思考推出就業獎勵辦法,吸引在地人才投入公車司機行列,主動改革助客運業穩定營運,才能挽回大衆對公共運輸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