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改善如廁文化 政府應帶頭落實

環境部推廣如廁後將衛生紙丟馬桶,但調查結果超過六成臺灣人習慣丟垃圾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推動「衛生紙丟馬桶」政策近十年,多數民衆仍擔心馬桶阻塞,不僅有六成使用公廁民衆選擇丟垃圾桶不丟馬桶,連許多政府機關都未積極配合,造成政策不進反退;若要落實政策,應由公部門以身作則,風行草偃,改善臺灣的如廁文化。

「衛生紙丟馬桶」政策是爲了改善臺灣公廁衛生環境,降低垃圾桶異味與感染風險,還可以減少垃圾量,進而與國際公共衛生標準接軌。但良善政策卻推動困難,主要是民衆擔心衛生紙無法溶解、輸送管線老舊及過小,或是使用人將無法溶解的面紙、雜物丟進馬桶,反造成阻塞。

環境部多次與造紙業者協調,生產的衛生紙都可以溶解外,並不會造成馬桶阻塞,並在包裝外標示,各縣市也大舉改善公廁環境,加強管線改善,公廁外販賣機禁賣面紙等,希望民衆養成「衛生紙丟馬桶」的習慣。

但依據環境部連續三年辦理的「優質公廁民衆滿意度問卷調查」,2022年有55.1%的民衆習慣將衛生紙丟入垃圾桶,2023年上升至59.9%,2024年更攀升至62.1%,超過6成民衆仍不敢將衛生紙丟入馬桶,顯示民衆習慣未改,反而逐年倒退。

不僅多數民衆選擇將衛生紙丟入垃圾桶,公部門也未能做好帶頭示範,六都公廁衛生紙可丟馬桶的比率,高雄60.6%、臺北60.3%、桃園51.6%、臺中48%、新北43.4%,臺南甚至才12.5%;連彰化、雲林縣政府等辦公大樓、學校,連推動政策的環保局都以管線老舊爲由,禁止衛生紙丟馬桶。

政府機關與公家建築物廁所對政策配合不足,學者具體建議評估其排水系統是否足以支撐「衛生紙丟馬桶」的使用條件,對不適用的場所應加以註明,符合條件則應撤除垃圾桶、清楚標示「衛生紙可投入馬桶」,若能建立示範標準,可望逐步推廣至民間。

「衛生紙丟馬桶」政策雖無強制性,若欲扭轉民衆觀念,政府除了宣導以外,更重要的是先從自身做起,如果連政府自己都做不到,又怎麼期待民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