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博愛座改名 盼留住最美的風景

博愛座迭傳出爭議,衛福部將博愛座名稱改爲優先席,適用對象從「老弱婦孺」改爲「實際需要者」,也就是誰有需要誰優先使用,凸顯世代及性別平權,更名之外,更重要的是想形塑怎樣的社會氛圍?

本月中旬,基隆一名國一男學生搭基隆客運時,經旁人提醒讓出博愛座給一名婦人,婦人在車內數落男學生,狠批「唸書唸到哪裡去了」,學生在車內委屈落淚,一旁有人聲援,指年輕人已經讓座,婦人不該傷害學生心靈,這段讓座紛爭影片在網路流傳成話題。

博愛座變「搏鬥座」衝突屢見不鮮,改名效果有待觀察,看似日常生活小事,卻是觀察臺灣文明進展的指標。博愛不是義務,而是一種教養、禮貌、文明,隨着高齡化浪潮來襲,每5人就有1人是長者,年輕世代面臨難以承受的博愛壓力。

如何對待陌生人,反映社會文明狀態,文明社會願相信陌生人之間可以善意相待,不輕易懷疑對方動機,也尊重每個人選擇,不必強加道德或價值觀在他人身上,纔是真正的包容和信任。

有別於捷運車廂內乘客各自當低頭族的安靜氣氛,雙北公車上多了一些人味、熱鬧感。

筆者有一回搭公車從新莊往三峽路上,司機暖心廣播:「車子要開動了,爲免跌倒,儘量不要站着,有位子就先坐。」過了幾站,上來幾名長者,有人拄柺杖、有人提菜,司機又廣播:「請儘量讓座給有需要的長輩。」幾名乘客立馬起身。

司機展現同理心,讓人忍不住爲他按個贊,筆者當下告訴司機「因爲有你,公車上氣氛溫馨又熱鬧」,司機笑回「是妳不介意吵,上午時段像買菜專車,婆媽很多」。

適時的廣播,巧妙鋪陳出暖心氛圍,也說明若願意彼此禮讓、體諒,「車上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捷運上沒有司機提醒乘客讓座,端看人們的自覺、禮貌、修養,難免遇到「讓或不讓的掙扎」。

臺灣一向引以爲傲「最美風景是人」,這片風景涵蓋人情味、禮貌、善良、熱情等,是一種廣義的博愛。可惜美好風景逐漸消失,說明社會氛圍正在改變,期待博愛座改名後,能讓社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