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避免公車乘車糾紛 從制度面改善

桃園客運司機毆打學生引發軒然大波,雙方支持者網路論戰不休,檢察官火速起訴司機,事情雖暫告段落,但需要檢討的項目很多,司機員管理制度與工作環境待遇仍待改進。

司機毆人影片在網路戰成兩派,許多人撻伐司機「動手就不對」,律師支持學生及家長提告,也有人替司機說話,指學生專車「難跑」,常被輕蔑鄙視加上滿車垃圾,難怪壓力爆表;雖然司機被起訴,但司機指控學生傷害的案件仍在調查,孰是孰非至今爭論不休,回顧整起事件,最冷靜的莫過於被質疑逃票、下車將事情交由教官處理的學生。

司機毆人不只有損客運業者聲譽,也重創大衆運輸形象,過往其他公車路線脫班、司機過站不停、未依標線號誌行駛等違規全都被拿出來重新檢視;民衆對公車服務品質不放心,運量就難以提升,而運量難提升,業者的獲利就少,獲利少自然難有經費提供更好設備與更多人力,惡性循環不斷,類似情況恐一再重演。

桃園市政府近2年推「受訓即就業」計劃,透過薪資補助與久任獎金協助客運業者招募人力,交通部也有提供公車汰舊換新補助,桃園公車運量自新冠疫情後逐漸回升,雖整體營收距2020年9.7億元尚有一段距離,但去年8.5億元已創疫後最佳;既然惡性循環其中一個環節已被打破,業者應設法做好公車司機情緒管理問題,才能更上一層。

公車司機手握方向盤,工作揹負數十人生命安全,壓力不小,若客運業者管理層未能及時察覺異狀及引導排解,司機恐成路上的不定時炸彈,昔日國道2號陸客遊覽車司機縱火自焚釀26死就是最沉痛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