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家庭突破百萬 臺中論壇聚焦文化與職涯挑戰

▲中市府今舉辦《新住民二代論壇 - 跨越文化 開創未來》活動。(圖/記者白珈陽攝)

記者白珈陽/臺中報導

新住民家庭突破百萬,佔全國人口近4%,面對第二代逐步進入職場與社會,臺中市政府法制局與民政局,聯合壹元書院、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29日共同舉辦《新住民二代論壇 - 跨越文化 開創未來》。聚焦文化傳承與創業就業兩大主題,集結跨部會代表、專家學者及新住民與二代,共同探討如何建構更友善的成長與職涯支持環境。

論壇邀請金鐘獎入圍演員阮氏翠恆、廣播主持人阮氏貞,以生命故事迴應媒體如何形塑社會觀感;也有創業新住民、教師與公職人員分享文化融入與職涯奮鬥歷程。專家指出,去除刻板印象與政策支持同步,是臺灣真正邁向多元共融社會的關鍵。

來自越南的阮氏翠恆,在臺從影十餘年,坦言多數時候飾演的都是「越南新娘」角色。她表示,自己不斷與導演溝通,嘗試修正角色設定,讓劇本呈現更真實的新住民樣貌。「我希望大家不只看到外表,更能聽見我們的聲音、理解我們的故事。」她也談及自身爲人母的經驗,如何陪伴孩子理解多重文化身分,期盼自己能成爲文化之間的橋樑。

廣播人阮氏貞則指出,媒體應爲新住民打造「聲音的家園」,不僅是語言溝通的平臺,更是陪伴與理解的重要依靠。她分享從收音機時代到社羣互動的轉變,節目從單向播音進入對話參與階段。「被聽見,纔有力量走下去。」她呼籲政府與媒體共同建立永續的支持系統,讓新住民媒體成爲穩定而有力量的發聲平臺。

賽珍珠基金會榮譽董事長尤英夫指出,臺灣社會對新住民仍存在理解落差。曾有研究顯示,高達六成的新移民女性曾感受過異樣眼光或歧視。他強調,社會應以「理解、尊重、接納與融合」作爲基本態度,並提醒民衆避免將文化差異誤解爲失禮。「唯有看見彼此,才能讓新住民成爲真正的家人。」

鳳凰藝能總經理趙善意指出,媒體敘事過往多從弱勢角度出發,近年逐漸轉向文化主體的呈現,展現社會觀點的轉變。新住民不只是「被看見」,更應該「入心、入主流」,透過影視創作打開大衆認同之門。趙善意強調:「只要有故事、有信念,就算語言與資源有限,也能感動人心。」

勞工局施淑珠主任秘書指出,目前臺中新住民人口已超過6.5萬人,市府透過27處就業據點、跨局處合作、職能培訓與創業扶持等措施,協助新住民與新二代克服語言、歧視與資源缺口。她也分享郭姓新住民女性透過創業輔導進駐青創基地,成功打造貝果品牌的實例。

臺灣大學楊培珊教授指出,研究顯示新住民二代在中學後的學習表現已與本地生無異,具備雙語能力反而更具競爭優勢。她強調,關鍵在於建立自信與心理韌性,大學端也透過課程與USR計劃推動正念、社會支持與文化關懷,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29日論壇現場,邀請多組新住民團體帶來精彩演出,展現文化融合的動人風貌。由越南新住民曾金釵擔任總主持展開序幕;「臺中市春天女性成長協會」的春天陶笛隊,是來與東勢在地媽媽們與新住民共同組成,長期投入長者關懷與藝術教育,透過悠揚陶笛樂聲。「印證幸福舞團」以融合印尼爪哇、貝塔維、達雅克等族羣的舞蹈演出,呈現多元族羣共榮共好的精神,象徵臺灣社會中彼此尊重與包容的幸福樣貌。

法制局局長李善植總結表示:「感謝與談人們真誠而深刻的分享,從影像、聲音到文化實踐,我們看見媒體如何成爲理解與連結的橋樑。期待未來能持續推動更多對話,讓臺灣成爲真正多元共融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