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代表委員暢談過去一年成就

付誠委員:科創成果落地開花

這個春天,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碰撞出的火花帶來一個個“現象級”的驚喜。國產大模型DeepSeek驚豔全球,宇樹機器人走上春晚舞臺,數字技術賦能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屢破票房紀錄……“如果說新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就是點燃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引擎,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緊密銜接讓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全國政協委員、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說。

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爲新質生產力“最大增量”的關鍵環節。付誠委員認爲,近年來我國在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應用上成果豐碩,越來越多科技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和市場,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應用加速迭代。

“以北斗領域爲例,北斗衛星導航技術爲衆多行業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催生了一系列新應用和商業模式。比如在農業領域,北斗自動駕駛系統精準把控農機的操作,使農機作業效率提升20%以上;在智慧交通方面,北斗能實現車輛的精準定位與調度,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和安全性。”付誠委員介紹,新技術的應用讓設備和系統實現智能化、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和運營效率。

新技術往往具有跨領域、跨行業的特性,新技術的落地應用促進了不同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付誠委員表示,“北斗+”技術已應用在物流、智能製造等多個領域,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形成新的產業生態和發展模式,爲各產業提質增效、拓寬發展領域提供助力。

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依迅北斗積極佈局新產業、搶佔新賽道,大力培育“北斗+”新業態。付誠委員認爲,將北斗技術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算力、星基增強等技術相結合,能打造全新時空服務產業生態圈,進一步拓展大衆服務市場,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增添強勁動力。(經濟日報記者 禹 洋)

黃豔代表:核心技術持續突破

當前,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創新,數字經濟成爲重組要素資源、改變競爭格局的重要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三峽大學校長黃豔表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和供給能力,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我們探索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助力長江治理模式革新,以核心技術突破賦能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

“治水興邦,需向科技要答案。”黃豔代表主持編寫了“數字孿生長江建設實施方案”,構建了覆蓋規劃、設計、研發、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條。其團隊研發的“數據—模型—業務”組態式孿生構建技術,實現水利業務應用高效組裝與敏捷複用,使“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系統開發效率提升60%以上。

2023年漢江秋汛防禦時,黃豔代表帶領團隊建設的“數字孿生漢江”平臺發揮關鍵作用,精準模擬了丹江口水庫170米滿蓄過程,動態優化調度方案,爲漢江流域防洪安全提供技術支撐。“數字孿生三峽”平臺在庫區泥沙衝淤模擬預測、水環境應急監控、行蓄洪空間快速應用研判模擬等方面取得突破,爲長江中下游洲灘民垸、蓄滯洪區等行蓄洪空間運用管理提供了“智慧大腦”。

2024年,黃豔代表推動三峽大學與長江水利委員會共建“智慧水利”現代產業學院,開設數字孿生、智能調度等前沿課程,將研發成果以及長江流域水工程聯合調度實踐轉化爲教學案例庫,讓學生在真實工程場景中參與技術攻關。

“只有打破學科邊界,讓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進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黃豔代表說,未來要持續以“硬科技”築牢長江安瀾屏障,讓一江清水成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董慶森)

戴和根委員:加快轉向綠色低碳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各行各業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不斷以綠色發展新成效激發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表示,新質生產力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綠色化,關鍵在於大力發展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以建築業爲例,產業發展逐漸步入存量更新時代,由新建工程向改、擴、翻新方向發展,大量老舊小區、城中村、老工業廠房等城市片區以及機場、高鐵站、碼頭等公共設施亟待更新改造。同時,隨着人們對居住品質要求的提升,“綠色、低碳、智能、安全”成爲羣衆認可的“好房子”標準。

“建築業正積極探索研究綠色低碳領域新技術、新模式,大力推動綠色建築、零碳改造等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戴和根委員說,這是城市更新的必由之路,對於我國實現“雙碳”目標、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建築領域節能降碳潛力巨大。戴和根委員建議,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領域有關政策和標準。比如,加快構建建築領域碳排放監管體系,推動建築碳排放數據採集和分析技術的應用;支持企業開展碳足跡覈算,鼓勵綠色建築認證;明確新建築與既有建築低碳改造的標準、年限、比例等。

戴和根委員表示,可以從政策層面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明確氣凝膠等綠色低碳材料的性能指標、施工工藝、質量驗收等要求,推動可靠技術工藝及產品設備的集成應用。

逐綠而行,向新發力。戴和根委員說:“要加快形成體現綠色發展理念的新質生產力,助力產業躍升,進一步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經濟日報記者 吉亞矯)

張兆麗代表:傳統產業迭代升級

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民營企業必須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捷鋒帽業(泗陽)有限公司現場管理員張兆麗表示,作爲傳統優勢產業,服裝紡織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推動轉型升級,通過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加快產業智能化轉型、數字化變革。

在服裝紡織行業打拼27年的張兆麗代表,見證了傳統行業智能化改造升級的過程。“從純手工製作到機械化嶄露頭角,再到智能化裝備解決複雜的剪裁、縫製和整體裝配問題,產業發展方向清晰可見。”張兆麗代表說,這幾年公司研發費用逐年增加,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逐漸顯現。公司投資新建了智能化工廠,將傳統運動帽做成“智慧帽”,通過“互聯網+”技術,可遠程監測使用者腦電波和血壓等數據,這將助力企業在細分市場領域發展。

張兆麗代表說,傳統制造業是我國製造業的主體,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但目前仍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問題。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是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選擇,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持續推動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企業要抓住大規模設備更新的政策機遇,以數字技術賦能智能化,以低碳技術促進綠色化,從而煥發新生機。

“轉型升級不是一哄而上,不能一味追求全環節智能化。”張兆麗代表建議,在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企業應明確目標,根據自身需求和資源狀況選擇適合的技術,確保轉型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經濟日報記者 薛海燕 劉 莉)

陳軍代表:新興產業集羣發展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守好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前佈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表示,近年來,安徽聚焦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202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提高至43.6%,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支撐。

陳軍代表告訴記者,安徽着力健全“雙招雙引”和產業培育工作機制,“一鏈一策”推動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68.4萬輛,整車出口躍居全國首位;晶圓代工能力居全國前三位,顯示面板產能居全國第二位。高質量建設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基地成爲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主陣地,26個重大基地實現產值約1.2萬億元。加快建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集聚企業超過2400家,實現營收超5300億元。

陳軍代表介紹,安徽依託創新資源優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着力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工程,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未來技術策源地、未來場景應用地和未來產業集聚地,爲接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支柱產業、持續壯大新質生產力注入新動能。安徽省量子科技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位,聚變能源商業化進程走在世界前列,低空經濟規模居全國前列。安徽還制定了全國首個省級層面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地方性法規,印發實施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及支持政策,明確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重點培育領域,陸續出臺空天信息、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等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經濟日報記者 樑 睿)

趙祥模代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長趙祥模說,回顧2024年,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交出了亮麗答卷。通過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東數西算”工程、產業創新工程等,規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顯著增長。

趙祥模代表表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各行業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發揮比較優勢和內部潛能,探索富有特色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

深耕智能交通領域多年的趙祥模代表認爲,完善交通運輸相關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佈局,加快科研基礎設施、大型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是交通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環。

2024年,趙祥模代表帶領團隊完成的“智能網聯車路系統與可信測試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此外,他帶領團隊編撰完成《交通與運載工程學科前沿技術發展與科學問題》系列叢書,研發國際首套“Pioneer車雲場一體化自動駕駛虛實融合測試系統”,有力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趙祥模代表看來,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要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重中之重,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前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在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引用培留等方面採取更多切實有效的措施,爲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經濟日報記者 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