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真的會受傷?專家證實2招改善「心碎症候羣」
親人驟逝、失去摯愛等巨大悲痛壓力,可能會使心肌受損,導致罹患「章魚壺心肌症」。(圖取自Photo AC)
你聽過「心碎症候羣」(Broken Heart Syndrome)嗎?日前,專家在臨牀實驗中發現,運動與認知行爲療法有助於「心碎症候羣」患者的心臟恢復健康。這項研究發表於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並由英國心臟基金會贊助。
章魚壺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爲一種突發且可治癒的心臟疾病,通常由極端情緒或身體壓力引發,導致體內的壓力賀爾蒙激增而損傷心肌,因此又名「心碎症候羣」。該疾病類似於急性心肌梗塞,大多數患者再經過治療後能夠完全康復,嚴重者則可能併發心臟衰竭、心律不整、中風及死亡。
此次研究共納入 76 名患者,其中91% 爲平均年齡 66 歲女性。患者被隨機分爲3組,分別接受認知行爲療法(CBT)、運動療程或標準治療。認知行爲療法小組需進行爲期12周的1對1治療;運動組則會規劃爲期12周的運動課程,包含騎自行車、跑步機、有氧運動和游泳。
研究結果顯示,2種治療方法都能明顯提升患者的心臟強度。認知行爲療法組的步行距離平均增加56公尺、攝氧量增加15%;運動組的步行距離平均增加71公尺、攝氧量增加18%。患者的步行距離和最大攝氧量都大幅增加,這是健康狀況好轉的跡象。相比之下,標準治療組則未見顯著改善。
英國心臟基金會臨牀主任 Sonya Babu-Narayan 博士指出,章魚壺心肌症是一種毀滅性的疾病。若是因人生重大事件所引發,這種病症往往會在人們最脆弱的時刻發作,對身心造成極大衝擊。
阿伯丁大學心臟病學臨牀講師 David Gamble 博士表示,章魚壺心肌症患者往往在餘生中持續受病症所苦,且未必能完全康復。這項研究具有重大意義,未來研究人員將進一步確認運動與認知行爲療法,是否能長期提升患者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