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症候羣」真的存在!心理學家提出5方法緩解
「情人節症候羣」(Valentine’s Day Syndrome)雖然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但在心理學與社會觀察中,確實存在與情人節相關的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圖片來源/Pexels)
「情人節」是一年之中最多的節日,分別有2月14日西洋情人節、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農曆7月初7的七夕情人節,這一天情人們都期待伴侶可以送禮,殊不知卻對一些人帶來極大壓力,因而產生「情人節症候羣」,因此5位專家各自提出調適方式,讓大衆可以用自在的心態渡過情人節。
情人節送禮的傳統,可追溯到17世紀的歐洲,當時就在流行交換小禮物,特別是送鮮花與糖果。隨着時代的更迭,包裝精美的巧克力、高級餐廳約會等等,已成爲現今情人節的標配,不過這一天往往「幾家歡樂,幾家愁」。
「情人節症候羣」(Valentine’s Day Syndrome)雖然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但在心理學與社會觀察中,確實存在與情人節相關的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對於單身者來說,情人節可能會加劇孤獨感、自卑感或社會期待壓力,讓人產生「自己不夠好」的錯覺,進而產生焦慮、抑鬱的情緒,導致失眠或逃避社交活動。
有伴侶的人也可能會產生壓力,特別是白色情人節需要「回禮」,對於挑選禮物或期待落差而發生衝突;若關係不穩定,甚至可能還會分手。另外,現今情人節已高度商業化,花束、巧克力、餐廳等價格皆水漲船高,可能會造成一些人經濟壓力或產生消費焦慮。
此外,較特別的是「戀愛績效壓力」。對於有些人來說,若情人節當天沒有達到預期的浪漫氛圍或對方的迴應,有可能會出現失落、關係冷淡、對愛情失去信心等等的「戀愛績效壓力」。對此,美國5位心理學家、婚姻與家庭治療師、經濟學等人,提供5個應對方法。
心理學家Guy Winch指出,許多人對節日的期待過高,因此當現實未達標時,容易產生「情感落差」,產生焦慮或失望。
應對方式:調整自己不合理的期待,要意識到愛情並不能靠節日來衡量;建立「感恩日記」,紀錄日常的快樂時刻,讓自己看到關係中的正面事件。
心理學家Jean Twenge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社羣媒體會加重焦慮與抑鬱,特別是看到他人「精心挑選的幸福時刻」時,更容易產生自卑與焦慮。
應對方式:減少社羣媒體的使用次數,並且透過閱讀、運動、學習新技能來改變注意焦點。
專門研究單身心理學的心理學家Bella DePaulo強調,單身者應擺脫「戀愛迷思」,認識到幸福不必依賴感情狀態,並且要建立更豐富的社交支持系統。
應對方式:將情人節視爲「關愛日」,安排與朋友或家人聚會,而非只關注戀愛關係;練習「正念」,也就是專注於當下的快樂,而非未來的「理想愛情」。
婚姻與家庭治療師Dr. John Gottman指出,情人節帶來的壓力來自於錯誤的愛情觀,會因爲過於注重儀式感,而忽略了日常的親密關係。
應對方式:練習由美國心理學家Gary Chapman提出的「愛的五種語言」,來了解伴侶真正的內在需求,而不單單只是外在的昂貴禮物;平時可透過寫信、共同完成活動等小舉動增強感情,而不是有壓力地規劃盛大驚喜。
根據行爲經濟學家Dan Ariely的研究顯示,過度消費與購買昂貴禮物,並不會長期提升幸福感,反而可能導致消費後的懊悔感與財務壓力。
應對方式:消費前先設定合理預算,避免情人節送禮卻影響自身的財務狀況。另外,有心理學研究顯示,伴侶一起旅行、手作等,比物質更能增進彼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