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手術「明燈」!換瓣膜不看年齡 長庚揭「因病制宜」好處

▲長庚醫院最新研究證實置換人工瓣膜不宜僅依靠年齡作爲依據。(圖/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62歲王先生罹患風溼性二尖瓣狹窄,瓣膜嚴重鈣化,需手術置換人工瓣膜,若依循傳統,醫師會選機械瓣膜,但長庚醫院根據病因,決定採用生物瓣膜,且效果顯著,術後追蹤3年無併發症。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大規模研究,選擇人工瓣膜不宜僅看年齡,要根據病因、「因病制宜」,可有效提升存活率、減少併發症。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指出,二尖瓣異常會導致氣喘、下肢水腫、活動力下降等症狀,嚴重時需透過置換瓣膜手術治療,其可分機械、生物瓣膜2大類;至於如何挑選瓣膜,過去標準作法是以年齡爲主要依據,卻可能忽略不同疾病對栓塞、出血等併發症的影響。

陳紹緯說明,傳統二尖瓣置換手術常以65歲爲界定,65歲以上使用生物瓣膜,未滿65歲則選擇機械瓣膜,但根據長庚團隊分析2002至2018年健保資料庫、共9201名接受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資料,發現不同病因的術後風險影響不一,應依個案狀況、選用最合適的瓣膜種類,更能提升療效。

該研究發現,若是感染性心內膜炎合併中風,不論年齡,宜選擇生物瓣膜,可有效降低再次中風與再住院機率;如爲風溼性心臟病患者,年過60歲即應採用生物瓣膜,可減少出血風險;退化性二尖瓣逆流患者只要未滿70歲,使用機械瓣膜會有較高存活率;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則不論選擇何種瓣膜,差異都不大。

林口長庚麻醉部副主任陳俊宇則說,這項研究是亞洲少見大規模分析,提出年齡與病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未來治療指引宜納入病因分型,以提升治療個別化精準度。

桃園長庚副院長葉集孝也說,該成果已於2024年6月發表於《國際外科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實證力強,可作爲臨牀制定手術策略與衛教溝通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