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專訪金海納集團林太欽:從一對“沒人做”的耳塞,孕育出全球化大產業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張夢琦 實習生劉夏菲 廣州報道

2008年,林太欽從體制內辭職“下海”。他偶然發現,一對重量不足一克的小小耳塞,國內市場竟然沒人願意做。

彼時,耳塞已在美國、墨西哥等地形成產業。“越是不起眼、沒人做,越值得做好。”17年來,作爲金海納集團董事長,林太欽帶領金海納從一對耳塞開始,逐步建立了涵蓋聽力防護、眼部防護和睡眠保健的頭部防護產業體系。

事實上,從英國工業革命的第一對耳塞起,聽力防護用品已逐漸從工業場景走入日常生活,成爲大衆剛需。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世界聽力報告》結果顯示,全球65至74歲的人羣中有1/3以上的人患有聽力損失,75歲以上者比例高達70%至80%,且長時間佩戴耳機的年輕一代正面臨健康威脅。

大健康消費時代,聽力防護市場隨之迎來擴容。據貝哲斯諮詢數據,2024年全球無線降噪耳機市場規模61.47億美元,2024至2029年,市場年複合增長率爲15.25%,整個頭部防護產業也成爲科技產業與人文關懷的交匯點。

目前,金海納建立了中國首個聽力降噪測試實驗室、打造了世界先進的護目鏡懸掛系統裝配線,建立了整個頭部防護的產業體系;對外,集團還建立了全球運營中心,在廣東、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分別建立了三大生產基地,形成了穩定的供應鏈,海外市場逐步拓展。“預計2025年及以後,公司業務將保持每年約40%的增長。”林太欽對南方財經《新粵商》說。

林太欽:我選擇耳塞賽道,恰恰是因爲它不起眼。一對耳塞,重量連一克都不到,國內市場幾乎無人涉足,而美國、墨西哥等地則相對較多從業者。越是沒有人做的事情,越值得做好。

耳塞是防噪聲的聲學產品,中國在該領域科研相對薄弱,在檢測等許多方面存在一定空白,研發長期依賴國外。由於缺乏獨立檢測實驗室,很多國際大品牌也並不信任中國的產品。直到2017年,我們在美國Michael&Associate實驗室的授權和協助下,建立了中國首個聽力降噪測試實驗室。依託專業實驗室和自主檢測技術,我們得以接觸到更多國際客戶,如3M、霍尼韋爾、代爾塔、PIP等企業。

當前,聽力障礙人羣日益年輕化,聽力保護刻不容緩。歐美國家消費者對聽力保護意識很強,中國消費者的重視程度也在提升。看似簡單的耳塞,背後也承載着國家聽力保護事業的重擔。這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成爲一種情懷。

《新粵商》:創業至今,金海納的產品從耳塞拓展到護目鏡、記憶枕以及其他家居產品,爲什麼要延伸這些產品線?

林太欽:金海納涉足多條產品線,但彼此之間聯繫緊密。生產端看,不同產品的研發經驗可以借鑑或複用。例如,耳塞和耳罩都屬於聲學領域,只是工藝不同,耳塞採用發泡工藝,耳罩採用注塑工藝。而護目鏡的工藝與耳罩相似,記憶枕的工藝則與耳塞相似。這些產品在生產原理上有許多共通之處,研發團隊、供應商基本相同。消費端看,整套頭部防護用品基本面對的是同一類客戶羣,客戶採購了耳塞,說明有防噪防護的需求,那麼就有可能接着採購護目鏡,多條產品線有助於在市場上充分挖掘用戶需求。

尤其是在AI浪潮之下,產品線還將進一步升級。例如,金海納針對老年人設計的智能枕頭配有智能語音控制功能;在穿戴產品方面,將耳罩與通訊功能相結合,取代了對講機,解放了雙手。進一步地,我們還將耳罩與安全帽結合,使其兼具頭部防護、聽力防護和通訊功能。未來將繼續推出具有複合功能的新產品,將防護用品變成智能化平臺。

《新粵商》:在降噪產品研發方面,金海納建立了國內首個聽力降噪實驗室,中間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林太欽:Michael&Associate是行業領先的美國實驗室。早在2010年,我們就開始與該實驗室合作,歷經了長時間的標準研究、技術適配與認證。但是,由於聲學檢測依賴人工,產品送檢通過率不穩定,我們一直渴望掌握核心檢測技術,建立自有實驗室。因此,我們一直堅持嘗試,從2013年起,我們每次赴美參展或拜訪客戶時,都會向該實驗室發郵件申請參觀學習,但一直未得到迴應。

直到2017年,對方終於回覆郵件,同意我們參觀。我和外貿經理便立刻赴美,並在這次參觀訪問中爭取到合作。對方向我們分享了實驗室設備的體系、參數、系統等重要信息,並同意授權和支持我們在國內建立實驗室。在這樣的專業力量的支持下,回國後,我們僅用兩三個月就建成了國內首個聽力降噪實驗室,符合美標ANSI、歐標CE、澳標AS/NZS等國際標準。

目前,集團依託實驗室在聽力防護領域推出了多項標誌性研發成果並落地投產,例如高精準的噪音過濾技術和符合國際標準的舒適型耳塞產品。

《新粵商》:如何看待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如何理解現代化產業體系?

林太欽:科技研發與產業發展緊密相連。企業沒有研發能力,就等於失去了靈魂,沒辦法再往前走。因此,我認爲企業應高度重視、大力投入研發工作,通過研發推動產品創新,創新產品在市場上的成功應用,也能爲研發提供資源和方向,從而實現雙向賦能。

隨着AI、自動化機器人等技術的出現,現代化是企業必然要走的路。無論是機器搬運,還是智能生產,企業都需要逐步成長起來,壯大自身技術實力。目前,在智能產品方面,金海納基於AI技術,在聽力、眼部和睡眠防護產品的各個系列中實現了精細化升級。例如,聽力防護領域開發了智能降噪耳罩;眼部防護領域推出了智能防護護目鏡;睡眠領域引入了AI監測與優化睡眠質量的智能枕頭。在智慧生產方面,我們也探索了數字化車間建設,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廣泛採用機械手、機器人等設備輔助生產,打造了覆蓋全流程的智能製造體系。智慧管理方面,我們也已經採用ERP系統,替代大量人工。

當然,在助力現代化產業升級上,我們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邁進。

《新粵商》:2018年至2024年,金海納年度銷售額保持逐年穩步遞增,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

林太欽:金海納2018至2024年度銷售業績逐年增長的關鍵,首先是技術創新驅動的產品升級。在護目鏡產品生產方面,金海納擁有世界先進的護目鏡懸掛系統裝配線,通過高精度的自動化操作、實時質量監控及柔性化生產能力,在效率與品質控制方面實現了行業領先。產能方面,傳統生產線一天可生產3萬打(一打12副),經過升級後產量翻倍,且所需員工數量減少一半,實現了智能化生產;品控方面,傳統生產方式的廢品率爲6%至10%,採用新生產線後,廢品率降至3%至5%。

除此之外,還有全球化佈局的市場開拓以及供應鏈效率的提升。目前,我們已建立了三大板塊產品、三大生產基地的運作模式,其中三大板塊涵蓋聽力防護、眼部防護和睡眠產品,三大生產基地分佈於中國、馬來西亞及歐洲市場中心,形成全球聯動的供應鏈與生產體系。市場方面,集團設立了全球運營中心,通過整合研發、生產與銷售資源,加強市場洞察與供應鏈優化,確保集團快速響應全球市場需求。

《新粵商》:位於馬來西亞的新生產基地在2024年11月投產,這對拓展海外市場有何意義?

林太欽:集團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建立的海外生產基地規劃生產工業防護安全帽、耳罩、耳塞和眼鏡的生產零件和組裝。通過在馬來西亞投資建廠,可促進原產地多元化,繞過貿易壁壘和進口稅。馬來西亞新生產基地的投產,標誌着集團在東南亞市場的戰略佈局深化。它不僅縮短了區域市場的供應鏈響應時間,還增強了集團與當地客戶及供應商的合作深度。

針對歐美及東南亞市場,我們將在供應鏈方面進一步優化物流網絡、發展區域化供應商合作伙伴,並建立分佈式庫存管理體系。此外,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爲集團在新興市場的產品推廣和資源整合提供了重要契機。

《新粵商》:金海納發展至今已經走過17年,面對經濟環境的內外部壓力,你對未來的發展有何看法?

林太欽: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危有機,在危機面前,我們要更用心地挖掘商機。從外部環境來說,儘管當前經濟環境存在挑戰,我們所處的行業受民用市場波動影響較小,並且隨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需求釋放,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相關國家和地區市場潛力巨大。

在集團內部,我們也已經探索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戰略佈局,構建了種子業務、成長業務、成熟業務三個相互關聯、相互賦能的業務板塊。既有核心、成熟的產品和項目,也注重培育新興的種子業務。經過兩到三年的培育,新業務逐步進入成長期,進而發展到成熟期,如此循環。這種業務結構使得公司業務能夠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

我們會繼續深耕,致力於在行業內做深做透。目前集團的成熟業務年增長率相對平穩,約爲10%;成長業務經過多年培育,增長潛力巨大,可達50%至60%,兩者共同作用,將推動公司整體業績保持較高增長,預計2025年及以後,公司業務將保持每年約40%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