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超採區已劃定 地下水治理需久久爲功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新一輪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顯示,雖然近年來開展的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顯著,但平原區地下水超採區面積仍有26.76萬平方公里。持續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任重道遠。專家建議,以最新的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爲基礎,編制新一輪地下水超採治理方案。

作爲主要的淡水來源,隱藏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地下水,爲全球數十億人提供着飲用水和灌溉資源。然而,隨着氣候變化和人類生產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然成爲全球至關重要的問題。

近日,水利部和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水資管〔2024〕349號),公佈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爲我國地下水超採治理提供了新的依據。

我國劃定新一輪超採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地下水管理與保護工作逐步加強,地下水超採治理有序開展,近年來取得顯著的治理成效,地下水超採狀況發生了明顯變化。

2021年,我國第一部地下水管理專門行政法規——《地下水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頒佈施行,爲地下水管理保護和超採治理夯實了法律基礎。同年,依據《條例》規定,水利部、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劃定工作,全面收集水利、自然資源部門34929眼地下水監測井數據,歷時3年,充分調動200餘家單位、2000餘名技術人員參與其中。

與2015年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劃定結果相比,全國地下水超採區面積總體下降,超採量、超採程度顯著降低,嚴重超採區面積較上一輪減少8.83萬平方公里,減少51%,反映了近年來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成效。

以華北地區爲例,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有關工作人員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2019年以來,水利部會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逐步形成了“一減一增”系統治理模式和“節、控、換、補、管”系統治理措施,該地區大部分河湖做到了“有水、有流動的水、有乾淨的水”,治理區地下水水位顯著回升。

北京市陳家莊泉等81處泉眼乾涸多年後實現復涌,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貫通,白洋澱生態水位保證率達到100%……與2015年的上一輪劃定成果相比,京津冀地下水超採區面積減少32.8%,地下水超採量減少85.5%,嚴重超採區面積減少98.9%。

“地下水超採區的劃定對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意義重大。”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趙勇提出,地下水超採區劃定通過“識別問題-量化管控-動態修復”的閉環管理,其作用不僅體現在遏制地下水資源枯竭,更通過管理制度創新推動用水方式轉型和高效用水,實現水資源、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平衡。

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將按照《條例》和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要求,充分利用好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深入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逐步實現地下水採補平衡,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地下水治理是全球難題

一份來自《自然》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多地地下水位正快速下降。據國外媒體報道,該研究彙總了40多個國家17萬多口水井的數據,涵蓋全球近1700個地下含水層系統。

數據顯示,2000年至2022年間,71%的地下含水層系統水位下降,有617個含水層每年地下水位下降超過0.1米,佔比達36%。其中,地下水位下降最快的含水層位於西班牙,每年下降中位數達到2.95米。

趙勇表示,由於濫用化肥和農業化學品以及採礦、生活工業廢棄物排放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地下水被各種有害物質所污染,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加速融化,以及沿海地區過度開採地下水等則造成海水入侵和土地鹽鹼化問題。

聯合國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氣候變化、需求增長和供應受到污染,到2050年有超過50億人可能面臨缺水。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水網絡”項目協調人豪爾赫·阿里亞加曾在採訪中表示,墨西哥城的地下水開採速度是自然補給速度的2.15倍,長此以往,墨西哥城的地下水資源在未來四五十年將被開採完。

這一緊迫形勢,無疑爲全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處長陳飛強調,地下水具有水質穩定、分佈廣泛、易於取用等多個優點,能有效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但若過度取用地下水,破壞了自然平衡,會引發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嚴重後果。

“地下水運動規律複雜,動態變化緩慢,出現問題後難以快速恢復。”陳飛提到,以地下水超採引發的地面沉降問題爲例,即使在地下水停採後,仍要持續數年之久,且會導致含水層固結壓密,儲水空間壓縮,尤其是黏性土層產生永久塑性變形,難以恢復原狀。因此,地下水治理具有相當的複雜性和嚴峻性。

另外,地下水藏身於地表下,隱蔽性強,需通過專業性調查和監測揭示其行爲機制和規律,導致對它的認識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也給治理修復帶來一定難度。

地下水超採治理需久久爲功

新一輪超採區劃定成果顯示,雖然近年來開展的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成效顯著,但平原區地下水超採區面積仍有26.76萬平方公里。“治理難度依然很大,健康修復任重道遠。”趙勇說。

比如,黃淮海地區深層地下水長期超採引發地面沉降,直接影響城市基礎設施(如高鐵、建築)的安全。乾旱-半旱區地下水超採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損害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趙勇表示,當前地下水管理工作還存在置換水源不足、地下水治理保護力度需持續加大等問題。

目前,我國地下水監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全國監測井有2萬餘眼(水利部和自然資源部),全國平均站網密度爲5.8站/1000km2,但也存在覆蓋度不均、分層監測欠缺、協同性不足等有待提升之處。趙勇建議,建立覆蓋水位-水質-開採量的立體化監測網絡,重點區域加密監測站點,完善監測預警與智能管控體系。

在趙勇看來,制定和落實地下水超採管理政策時,平衡用水需求和生態保護至關重要。一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有剛性需求,另一方面,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也依賴於充足的水資源。政策制定應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按照輕重緩急制定分階段控制目標,對禁採區、限採區進行分區管控。

比如,在生態脆弱且超採嚴重的區域,優先設定嚴格的禁採措施,逐步減少地下水開採量;在用水需求相對集中但超採情況較輕的地區,設定合理的限採指標,逐步引導用水方式轉變。同時,要警惕水位快速回升帶來的次生風險,比如地下建築物安全、防控土壤鹽漬化等。

“針對我國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稟賦差異,要抓住不同區域的主要矛盾,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治理策略。”趙勇說,在北方糧食主產區,要重點解決農業用水問題,實施農業取水精準計量和管控,調整種植結構,發展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實施水源替代等措施;在南方豐水區,水質性缺水與局部超採並存,則要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推廣“海綿城市”技術增加雨水下滲等措施。

針對目前我國地下水超採還存在的問題,陳飛建議,持續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以最新的地下水超採區劃定成果爲基礎,編制新一輪地下水超採治理方案,修訂完善地下水禁採區、限採區,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地下水超採治理的支持力度;強化地下水監管,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按照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指標和水位控制指標強化地下水開發利用管控,合理規劃產業結構佈局和用水規模,以農業開採地下水爲重點,加快地下水取水計量體系建設;加強科研與地下水管理融合,加強重力衛星遙感、穿透式地質雷達等技術應用,深入開展地下水運動規律研究,進一步提升地下水管理精細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