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翻開新篇章!高中師精選「開學書單」 邀你一起從知識到心靈全面升級
學生示意圖。圖/AI生成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九月的晨光翻開了新學期的第一頁。對學生來說,開學是新課表、新老師、新同學的認識;對家長來說,開學是全家新的期望、新的規劃;而對教師而言,是帶着孩子再次整裝待發的準備。
開學從來不只是日曆上的一個日期,而是深情的啓程:我們已站在全新的學習路口,有機會再次整理自己。因此,我想邀請大家一起帶上20本好書,讓它們成爲我們奮鬥的能量補給,也拼湊完整的學習地圖,引導我們在知識、語言、心靈、時間、藝術、愛與未來的領域,找到成長的座標。
學習不只在課室,也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與思索中發生。當你困惑時,它們會給你答案;當你疲憊時,它們會給你力量;當你迷路時,它們會替你點一盞燈,陪你走一段路。它讓我們永遠保持學習的姿態,也讓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找到前行的方向:
一、知識的根基,在課本之外看世界——
《攻略中國史》:歷史不是課本里的年份,而是人性的抉擇與權力的博弈。理解歷史,我們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作者也提醒我們,考試不是唯一目的,歷史真正教我們的是面對複雜世界時「如何思考」。
《看漫畫學孟子》:孟子不是遙遠的聖人,而是能提醒我們「立志」與「同理」的生活導師。漫畫的形式,把孟子的智慧搬到我們身邊,像朋友般提醒:做人要有志氣,更要懂得換位思考,讓古典思想變得貼近日常。
《人生滿級古文不思議》:當你覺得古文是艱澀的符號時,這本書會告訴你:古文是人生的「生存密碼」。在面對挑戰時,經典語句能像攻略本一樣,帶來勇氣與判斷,成爲隱形的支撐,在困境看到生存的不敗選擇,幫你跨過難關。
《跟着24節氣去閱讀》:節氣不只是日曆上的標記,而是生活的節奏與智慧。這本書帶我們從節氣的更迭,找到閱讀的韻律:春耕時閱讀希望的萌發,夏耘時閱讀自身成長,秋收時閱讀盈滿的反思,冬藏時閱讀靜默的內心。它提醒我們,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與大自然同步的生活節拍。
從這些書挑一句古文或歷史語錄,貼在課桌前,它會是你新學期的知識與精神的標記。
二、語言與表達的力量——
《字彙贏家》:學英文不是爲了考試而死背,而是對世界的理解。作家讓每個字彙成爲我們和世界對話的橋樑。courage 勇氣──源自拉丁文 cor(心)。勇氣,就是「由心傳到靈魂」,英文單字不是死背,每個詞都是一扇門,讓我們更接近多元文化與思維。
《爲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溝通的背後,藏着決策、情感、身份的拉扯。學會對話是爲了和家人、同學、世界真正連結。當和同學產生誤會時,這本書提醒我們,對話不只是「說清楚」,還要「聽懂背後的需要」。
《在一起,更好》:開學最需要的是一羣「互相信任的人」一起走。這本書提醒我們,團隊是共同承擔,共走一程。例如,小組討論時,你會發現「好的團隊」不是大家都很厲害,而是彼此信任。學會信任纔是最重要的開學功課。
《厭世古文偵探》:如果覺得古文太嚴肅,這本書會顛覆你對學習與表達的印象。作者把古文轉化成懸疑推理的劇情,讓經典篇章變成一個個懸案。讀者在追查真相的過程中,會發現古文裡的人性、情感和選擇,其實和我們今天一樣真切。古文因此不再只是考題,而是能和我們對話的「偵探故事」。
在開學第一週,試着主動找一位不熟悉的同學聊天,並多聽少說。你會驚訝於「傾聽」帶來的力量。
三、心靈的陪伴——
《小鬱亂入,抱緊處理》:當你覺得壓力太大、情緒低落時,這本書會告訴你,低潮並不代表你失敗,而是你正在誠實面對自己。低潮不必趕走,而是學會擁抱。因爲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不過就是一隻狗在吠》:生活裡總會有雜音,但就像火車不因狗吠而停下。有人對你冷嘲熱諷,或是成績單上不如預期,這本書提醒:我們也不需要因雜音而停步,就像火車不會因爲狗叫而受影響,我們要學會的是專注前行。
寫下一句能安慰自己的話,放在書桌前或筆袋裡。當壓力來臨時,它會成爲你的隱形護身符。
四、時間與夢想的智慧——
《這個布丁要現在吃?還是先忍耐?》:布丁的選擇,是關於「立即享受」還是「延遲滿足」的寓言。時間管理,本質上就是價值選擇,例如,每天都會遇到要先打電動,或是先把作業做完,這就是「布丁問題」。選擇當下,或選擇未來,將決定成果的不同。
《寫下你的關鍵詞》:每個學期都該有一個「關鍵詞」。書寫,是對自己的承諾,也是一種整理。試着給這個學期一個關鍵詞,比如「挑戰」、「自律」或「勇敢」。它會成爲你學期的標籤,提醒自己不斷回望初心。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開學初時,我們試着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你爲什麼在這裡?」「你害怕死亡嗎?」「你感到滿足嗎?」——這像是開學的哲學考題,引導我們重新定義努力的意義。它也讓你不至於隨興亂跑,而有更明確地行走方向。
《我還在跑,沒時間變老》:馬拉松教會我們,人生不是比快,而是比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每次考試前夕或運動會前,你可能會急着和其他人比速度,但這本書提醒:人生是一場長跑,比的是耐力和心態。
爲自己設計一個「本學期關鍵詞」,並寫在筆記封面上或是放在手機首頁。它會成爲你調整步伐的指南針。
五、藝術與美感的養分——
《河岸風景》:開學再忙碌,也要保留欣賞美的時間,因爲它讓心靈柔軟,生活有呼吸。古典與當代的對話,提醒我們在分歧中找到理解與包容。
《spring》:讀這本書像看一場舞蹈表演,學習不是隻需要頭腦思考,也需要身體與情感的感知與行動。舞蹈與文字讓生命的記憶化爲律動,幫助我們釋放壓抑。
《曙光來臨之前》:十五位臺灣藝術家的故事,告訴我們創作就是時代的迴應,當你寫一篇作文、畫一幅圖,其實都在回答:我想成爲怎樣的人。因而創作是我們迴應時代的方式。
每天留十分鐘,聽一首音樂、看一幅畫,或隨手塗鴉。它會成爲你心靈的充電站。
六、愛與成長——
《我親愛的甜橙樹》:小男孩對一棵會傾聽的樹訴說心事,提醒我們要守護那份願意傾聽的溫柔,再忙,也要留住對世界的溫柔。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故事中的人物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照着規則走,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步伐。只有忠於自己,才能發光。
每天寫下一件讓你心存感激的小事,無論是朋友的笑聲或一頓好吃的早餐。這會讓你保持柔軟的力量。
七、科技與未來的眼光——
《生成式AI教室》:未來屬於會使用工具、也懂得反思的人。當我們面對科技,要記得帶着責任與判斷。AI不只是工具,它也讓我們反思科技時代的責任與選擇。會用AI固然重要,但懂得思考與引導的人,纔是能引領未來的人才。
嘗試用AI完成一個小專案(例如:設計學習計劃、整理筆記),並思考:哪些是AI能代替的?哪些是隻有自己能做到的?
課本給我們知識,閱讀給我們洞見;考卷給出了成績,閱讀卻幫助我們和靈魂凝視。而閱讀是開學的「心靈的行囊」,帶上它,你會更安然順心。閱讀是開學後課本外的祝福,課表有終點,但閱讀沒有終點。願這20本書成爲我們在新學期的隱形夥伴,讓你我透過閱讀一次次與自己對話,也找到行旅的方向、鏗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