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非英語系所整併或停招 外語教育生態將面臨何種未來?
學生示意圖。圖/AI生成
生成式AI闖進校園!聯合新聞網正在調查「大學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習慣」,誠摯邀請各科系大學、碩博士學生填寫問卷。 ➡️點擊填答
一、時事掃描
二、命題趨勢
少子化、升學制度調整、企業對英語人才偏好,以及「2030雙語政策」導向,共同推動非英語語系(德語、法語、西語、俄語)系所陸續停招或整並,外語教育生態正面臨結構性變化。此趨勢引發語言多樣性流失、專業人才斷層、國際交流能力下降等疑慮。學者提醒,若政策設計與資源分配不當,可能擴大城鄉與校際間的教育資源落差,形成水平不平等,衝擊教育公平與多元文化發展。此新聞命題關鍵字:少子化、升學制度、非英語語系退場、2030雙語政策、語言多樣性、教育公平、水平不平等、國際競爭力、外語人才培育、多元文化。
三、牛刀小試
北部某大學自114學年度起,將外國語文學院之西班牙語文系、法國語文系、德國語文系、俄國語文系合併爲歐洲語文學系,並分設西、法、德、俄4組。課程除歐洲語言、文化與文學外,還融入AI口筆譯、文化創意、國際經貿、新聞媒體、外交與科技等跨領域內容,並與多所歐洲名校建立交換生計劃。校方表示,此舉旨在整合資源、加強跨域學習、迴應全球化與國際化趨勢。然而,若大學資源過度集中於英語(配合行政院2030雙語政策),外語教育生態可能出現下列哪些現象?(多選)
(A)英語課程全面取代其他語言,促進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平權的落實
(B)學生跨文化交流機會下降,影響多語溝通與多元國際合作能力之有效培養
(C)國際合作主要依英語進行,與其他語言國家的交流深度與效果亦將受到影響
(D)非英語語種進階課程減少,可能造成外交與國際事務領域專業人才的長期斷層
(E)其他語言發展空間受限,違背《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國內語言平等與多元文化精神
答案:BCD
解析:(A)英語取代其他語言不會促進語言多樣性與文化平權,反而會使語言生態單一化,與多元文化發展目標背道而馳。(B)語種多樣性減少會降低學生參與多語文化交流的機會,進而削弱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多元國際合作的有效性,影響國際互動的深度與廣度。(C)過度依賴英語作爲唯一交流語言,將限制與非英語國家的互動深度與合作成效,尤其在文化、外交與專業領域的交流中更爲明顯。(D)高階課程被削減,將導致非英語語種專業人才培育中斷,對外交、國際組織、跨國企業等需要專業語言能力的領域造成長期人才斷層。(E)《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臺灣的國家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及臺灣手語),不包括外國語言,此情境不適用該法。
四、歷屆試題
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定,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歲時祭儀日期,依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公告,定爲法定民俗節日,各該族原住民應予放假。從公民權利與社羣資源分配的角度思考,該立法用意與下列何者最爲相近?(113學測)
(A)民法規定父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要從父姓母姓
(B)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手語納入國家語言的範圍
(C)國籍法解除限制新住民歸化未滿十年不得參選公職之規定
(D)廣播電視法規定無我國國籍者不得爲股東或擔任董監事職務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