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做好衣服改身體 桃園市民卡能不勞民傷財?

新版桃園市民卡App斥資1500萬元研發,耗時一年多,市府信誓旦旦稱新版絕對比舊版好用,優惠也變多,但虛實未整合,使用仍諸多不便;尤其市民卡App明明能支援乘車掃碼付費,卻還無法應用在現有大衆運具的硬體設備,功能看得到、用不到,無怪審計單位點名檢討。

桃園市民卡前年底因合作店家銳減與App常當機被民衆詬病,市府去年宣佈改版進化,稱數位碼會歸戶綁定實體卡,達到多卡合一整合目的。

然而,民衆盼了1年多,等到新版App上架,但不見虛實整合,實體卡有其福利與功能,App也自有優惠活動;若搭乘大衆運輸想要享有優惠,民衆還是嗶不了市民卡App,依舊得繼續掏出實體卡,徒增民衆麻煩。

智發會稱市民卡App已能支援乘車掃碼付費,但掃碼需要對應車機硬體搭配,正與交通局研議,加速更新相關硬體符合規格;此說法令人疑惑,桃園機場捷運早就可以掃QR碼進站,爲何過去1年多的開發時間,未考慮系統該如何適應運用在現有硬體設施,還要運輸業者汰換硬體以滿足新開發的App規格?

據瞭解,大衆運輸所用的刷卡、掃碼付費車機動輒上萬元。桃園全市公車有795輛,全面汰換車機談何容易,若還要更換多達1.6萬輛的北北桃計程車的車機,供桃園市民卡的一生好運卡折抵車資,經費恐超過1.6億元,更是所費不貲。

政府工程建設與政策一邊推動一邊調整常被稱爲「穿着衣服改衣服」,桃園市智發會做法則像「做好衣服改身體」,不僅要耗費巨資,也衝擊運輸業界配合意願,嚴重甚至影響原本服務量能。智發會應研議更簡政便民的使用方式,並加強宣傳,讓線上App與實體卡都能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