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遊蕩犬管理非收容空間不足 減量纔是關鍵
立委張雅琳與長期關注遊蕩犬貓生態衝擊的民間團體昨召開記者會,呼籲農業部檢討、修正無效且消極的遊蕩犬貓管理政策,從源頭強化管理,才能切實守護臺灣珍貴的自然生態與民衆安全。記者葉冠妤/攝影
賴清德總統又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日前,賴總統與寵物業者座談,討論將統籌中央與地方聯合執行動物管理政策,由林保署找土地,集中管理流浪動物,農業部稱此爲公立收容所的「衛星收容所」,然而遊蕩犬問題之所以日益嚴重,根源並不在於收容空間不足,而是流浪犬源頭控管、禁止餵食等未能落實。
當農業部看不見源頭問題,光靠遊蕩犬「移來移去」的做法,無非是將問題往後推延,收容空間就算找到外太空,也不夠用。
管理遊蕩犬,防堵棄養、飼主責任、犬貓登記,抑或結紮政策與社區犬隻管理,缺一不可。動保團體也多次呼籲,落實犬貓飼養登記、對遊蕩動物進行系統性絕育、禁止餵養、適當執行安樂死,卻卡在「安樂死」、「禁止愛媽餵食」會激怒愛動物人士的情緒,導致農業部裹足不前。
儘管農業部一再重申,現在並非零撲殺,早就訂有可評估執行安樂死的條件,而是地方政府不願執行。然而實際上是農業部不敢得罪的愛動物人士,全由基層承擔罵名,收容爆量是地方政府的問題,當確實執行安樂死,公職醫師又變成殘忍屠夫,搞得裡外不是人。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有林地的使命在於保護地形地貌與生態資源,政府卻爲了犬隻收容,打算新闢設施,雖號稱會低度開發,不破壞地形地貌。然而臺灣生態保育正面臨外來種入侵、本土物種棲地破碎等挑戰,卻要額外再承受「林地變相開發」的壓力,豈不本末倒置?
遊蕩犬治理需要的是完整政策體系,而不是倉促拼湊的權宜之計,前幾天總統與業者的座談會,名爲「寵物產業與動物福祉發展座談會」,提醒賴總統,產業發展、動物福祉等同重要,遭無止盡關押的遊蕩動物並不幸福,而是以尊重生命之名,行虐待之實。中央若真要展現決心,應以「減量」爲核心,落實源頭控管與責任飼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