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選民對賴政府執政路線 投下不信任票

兩波大罷免都以全敗收場,賴清德總統昨晚舉行記者會表示,這是人民意志的展現,對於結果,都必須尊重接受。記者林伯東/攝影

第二波大罷免大失敗,民意連續兩度否決撕裂臺灣社會的無差別惡意大罷免,背後更重要的意涵,是對賴政府的「鬥爭式」的執政路線投下不信任票。賴清德總統執政敗象已是「在路上」,若無法及時深刻檢討,即將到來的二○二六選戰,恐吞下三連敗,對於賴總統爭取連任將有重大負面影響,這是執政黨的最大危機。

七二六與八二三大罷免,即使是由民間團體發動,但作爲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拍板「與公民同行」,在首波大罷免大失敗後,賴清德依舊定調「繼續與公民同行」,綠營也傾全黨之力奧援甚至「介入」。

早在大罷免之初,在野黨及外界就疾呼執政黨,停止進行撕裂團結的「惡罷」,但民進黨忽視,如今民衆用手中選票,給了執政當局兩記重拳,表達內心的強烈不滿。選民除了對「選輸翻桌」的惡質政治文化表達憤怒,一定程度上,更是否決民進黨政府的「執政方式」。

面對大罷免失敗,賴清德並未辭去黨主席,而是以前秘書長林右昌下臺、徐國勇接掌黨務,以及可以預期的「局部」內閣改組作爲迴應民意的方式;面對罷免二連敗,賴清德政治能量與威望受挫,黨內各派系即使暫時未「發難」、仍鞏固領導中心,但對於明年的縣市長選舉,早已是憂心忡忡。

此外,賴清德雖證實行政院長卓榮泰請辭,但他已希望卓留下承擔重責,然而,外界對於「賴卓體制」的不信任投票,賴清德同樣充耳不聞,也未對民意做出迴應。

綠營內部的焦慮不難想見,畢竟民進黨原本就是「弱勢執政」,兩次大罷免,民意鮮明地反對民進黨執政路線,再加上臺美對等關稅、晶片談判「前途未卜」。賴政府面對內外交迫的壓力,對內如果仍然採取「對抗到底」的方式,朝野僵局無解,府院施政推動自然仍將受阻,端不出實質政績,民進黨明年的選戰再敗也不意外。

一旦明年選舉失利,賴清德將可能面臨「跛鴨總統」的窘境,黨內的逼宮聲浪也勢必涌現。若是賴總統無法立刻調整領導風格、摒棄對抗思維、促進朝野和解,並且專注提出經濟與福利政策,要取得民意的青睞、爭取連任,恐怕成爲奢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