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臺海和平 豈能仰賴他國總統

賴清德總統近日表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能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臺發動武力攻擊,川普必然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恨不得明天就獲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賴清德總統也不是首位支持川普贏得此獎的國家元首,在他之前,以色列、巴基斯坦和柬埔寨都直接提名川普角逐;內唐亞胡在白宮與川普相互吹捧的場面歷歷在目,賴總統此時表態,意欲何爲?

最直接的聯想,就是即將在南韓登場的川習會,川普和習近平既想掣肘對方的高速發展,又相互需要。在川普事事皆可交易的前提下,墊高臺灣的不可替代性,是臺灣總統的先期部署。

然而,臺灣與美國從半導體供應鏈開始的國安比重分配還沒有達成共識,臺灣已經明確拒絕美方晶片製造五五開的要求,下一步要如何繼續談下去,不只是經貿問題,更上升到國安層次。

賴總統透過接受美國保守派媒體的專訪,對川普喊話,表達對兩岸關係的立場,重申兩國互不隸屬,打破現狀的是中國,臺灣沒放棄尋求和平。這都是賴總統一貫立場。

和過去不同的是,賴總統說,臺灣希望繼續得到川普的支持,若川普能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臺發動武力攻擊,川普必然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賴總統說這句話,乍聽之下,與內唐亞胡等國家領導人恭維川普並無二致,都在討好川普以換取美國支持。然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退一步進兩步,川普始終未能有效解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也在於以巴雙方不肯退讓。

同樣的道理,臺灣如何仰賴川普一人,讓習近平永遠放棄對臺發動武力攻擊?美中臺的關係變化,從來不是美國說了算,而美國的一箇中國政策早已表明,美國無意爲兩岸分歧做調人。

自詡爲交易高手的川普,在對方展現彈性柔軟的態度時,通常選擇更進一步,而非樂於合作。從過去經驗看來,川普着重的是利益,臺灣安全與臺灣晶片之於美國國安的重要性,在川普眼中既和諧又矛盾。在這些複雜問題未解的狀態下,賴總統對川普軟着陸能不能奏效,令人存疑。

無論賴總統如何主張其兩岸路線和外交政策延續前總統蔡英文,從手段上來看,賴採取了蔡八年來沒用過的方式,成效仍待檢驗;從臺美關稅談判、過境議題、持續穩定的軍售與安全合作,到雙方在新興科技領域探索合作,都是賴總統要對臺灣人民完成的答卷。

透過廣播專訪與美國聽衆對話,就是一種出口轉內銷;但人民關心的是,臺海安全及兩岸關係好壞,本是總統任務的重中之重,爲何竟須取決於他國總統?賴總統可以與美國廣播主持人有問有答,和諧愉快,但請問賴總統,何時輪到您跟國內不同意見者直球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