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抗中凌駕教育 徒增紛擾對立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賴清德總統提出十七項反滲透措施後,教育部及其所屬機關近期積極推動「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除遭質疑教育服務政治,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將「抗中」政治意識形態灌輸到教育專業,此舉是否合適,不僅將掀起論戰,也徒增紛擾與對立。

在兩岸關係高度對立下,賴總統日前大動作宣佈國安五大威脅以及十七項反中共滲透措施,其中就包括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而教育部長鄭英耀近日才透露,暑假將開發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等教材;無獨有偶,國教院舉辦座談,建議教科用書呈現聯合國大會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英文史料。

雖然截至目前,教育部對於「識讀中國」的內容以及說法相對保守,而國教院舉辦的座談,針對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也強調「在文本中並未提及中華民國或臺灣等字句」;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教育機關當前的這些作爲,目的就是呼應賴總統提出的「反滲透措施」。

兩岸在政治上的對立,源自於歷史、政治等多方面因素;中國大陸對臺攻勢向來軟硬兩手,但民進黨政府執政時,因爲其根深柢固的抗中意識形態,讓兩岸的敵意加深,也加劇臺海緊張;帶有強烈政治意識型態的民進黨,要推動識讀中國,這樣的教育內容是否客觀專業恐引發質疑。

其次,國教院推動教科書呈現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英文史料,背後的政治目的,當然是泛綠陣營長期主張的「臺灣歷史未定論」,希望灌輸給學子的是「去中化」的史觀。

抗中是民進黨選舉的「提款機」。但將抗中意識形態與政治動機凌駕於教育,不只讓教育專業受到影響,朝野乃至社會勢必也將爲此吵鬧,更不利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