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何能從容應對外部紛擾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網站7月17日文章,原題:爲什麼中國能從容應對動盪擾亂 副題:中國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重塑的轉變,是一場基於政策遠見和內部重組的長期轉型,全球動盪和貿易戰不過是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 美國對華進口商品加徵高關稅,在華盛頓被視爲強硬立場。但在北京一切如常,更確切地說,這是商業重新設計。過去30年,中國經歷諸多困難,如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疫情干擾和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緊張。但推動其發展軌跡的並非外部動盪,而是日益增長的內部需求:勞動力成本上升、人口結構轉型以及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的侷限性。在此期間,中國始終保持着對長期轉型的堅定承諾。
最新一輪美國關稅無疑具有破壞性,但它並未改變中國的方向。我們目前看到的結構性轉變——從貨幣政策調整到產業與貿易政策的更緊密整合——早已啓動。對中國而言,這並非危機,而是強化既有發展方向的推動力。這一從被動反應到主動重塑的轉變,是基於政策遠見和內部重組的長期轉型,如今因全球動盪而加速。
中國未雨綢繆。早在新一輪關稅到來前,中國政策制定者和企業領導者已開始改變增長模式,刺激國內消費、加速技術自主、提升產業能力。這一轉向並非被動反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即使沒有外部壓力,內部動態也會推動中國走向注重質量、韌性和創新的發展模式。通過早期投資於供應鏈韌性、數字轉型和國內需求,中國爲吸收外部衝擊並比許多其他國家更快適應做好了準備。世界所看到的突然動盪,被中國視爲催化劑。
我們所看到的轉變並非對新關稅的反應。這是中國企業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內開始的戰略調整的升級版。當時作爲應急計劃啓動的舉措,如今已發展爲協調一致、全生態系統範圍內的重塑。這是數年有意佈局與戰略定力積累的成果。看似在壓力下進行的戰略調整,實則是有計劃的重塑。比如,廣東、江蘇等省份的產業集羣大力投資智能製造和綠色科技,地方政府則與高校合作建設城市級創新中心。這種應對並非臨時的,而是有條不紊的規劃。
世界並未去全球化,而是洗牌重組。中國早就預見了這一轉變,通過雙循環戰略進行準備,擴大國內需求、提升創新自主性,同時保持對全球的選擇性聯繫。如今,這一戰略正加速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發展成爲全球最大貿易集團,共建“一帶一路”2.0版則聚焦於數字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和新的發展走廊。中國正在培育另一條資本、人才和技術的渠道,以降低地緣政治的風險影響。
這種戰略多元化並不能使中國免受所有衝擊。因此,中企也在推動多元化生產、本地化供應鏈,並使運營與區域生態系統相適應。寧德時代正將電池生產基地佈局於泰國和印度尼西亞。菜鳥通過與馬來西亞和阿聯酋的合作擴大業務……這些並非短期風險應對措施,而是多極化貿易格局下長遠佈局的戰略定位。
通過有意設計的創新,中國正在構建競爭優勢。
比亞迪憑藉一款突破性電池平臺引發全球關注。這不僅是技術里程碑,更標誌着更廣泛的轉變:中國不再是追趕者,而是正引領全球創新步伐。這一勢頭已遠超出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在消費科技、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賦能平臺領域的地位正不斷鞏固。與此同時,深圳、杭州等創新樞紐的初創企業正加速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物流及城市基礎設施領域,其部署速度和規模往往超過西方同行。這一創新的核心是一種全新模式:規模與速度的融合、制度支持與創業自主性的協同,以及對能力建設的長期規劃。
西方常對中企的決策速度感到驚歎,但鮮有人追問這種速度的根源。答案不僅在於戰略或規模,更在於企業管理方式。這是中國的隱形優勢:管理創新。這種優勢難以複製,也無法被制裁。當然,中國的道路遠非一帆風順。但即便如此,相關啓示依然浮現。中國無法被複制,但可以被研究。(作者馬克·格里文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亞洲院長,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