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扶植美製半導體業 川普政府終極目標
川普總統全力扶植美國半導體業。(歐新社)
美國232條款尚未底定,但市場卻不斷傳出各式消息,川普政府一下傳出計劃要求晶片與進口晶片比例維持在一比一,一下又說要根據每臺外國電子設備所含晶片的數量來徵收關稅,川普政府扶植美國製造半導體立意相當明顯。
川普政府的用意是要降低對進口依賴,卻也將增添美國電子產品製造商的挑戰,考驗白宮與科技業主管之間的關係,並將使原已各種關稅盤根錯節的關稅體系,更加複雜。
以臺商臺積電爲例,由於目前臺廠中前往美國佈局僅有臺積電,且提出投資規模最大。不過,臺積電提出在美製造的規畫,只是將其中先進製程的30%,移到美國生產,但臺積電美國客戶佔臺積電出口比重已逾七成。換句話說,臺積電如果要取得更多的關稅豁免,勢必得加大在美生產量能,如果無法增加,就得支付關稅。
屆時,額外增加的關稅由臺積電吸收還是轉嫁給客戶,就得衡量誰具備制價權。臺積電在先進製程有領先優勢,自有轉嫁給晶片客戶的籌碼,但客戶也都是重量級,因此推斷未來會有一番拉鋸談判。
而採用這些先端晶片的產品,多半是用於供貨給美國雲端網路服務業(CSP)的AI伺服器,這些產品除了採用最高效的晶片外,還有很多重要關鍵零組件。如此一來,要爭取也獲得類似晶片般免稅,也會被迫將伺服器組裝並連帶要求配合零組件廠也一同赴美設廠。
臺灣的半導體業者即預判,川普政府頻頻出招,旨在提升美國製造。川普政府拿最關鍵的晶片開刀,初期最關鍵晶片製造廠臺積電和組裝廠如廣達、英業達、緯創集團已做出相對應措施,加快在美建廠腳步。
不過,川普政府此措施已決定針對所有電子產品所含晶片必須有50%是採用在美製造晶片,因此被解讀爲是讓如英特爾、美光、德儀、格芯(又稱格羅方德)等美國晶片製造廠帶來另一利多。
半導體業者表示,臺灣企業面對全球貿易應變非常快,相信一旦遭遇不利的關稅壓力,自會採取赴美設廠的行動,相信業者會很快找到出路。
根據川普政府計劃,借用成功的海外半導體大廠能力,如臺灣的臺積電爲例,以關稅爲手段,在最短時間內重新扶植美國的半導體業起死回春。(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