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臺積變美積電 恐惡夢成真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右)直言,臺積電等晶片商接受補助後,須讓美國政府取得股權。圖爲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之前在白宮宣佈赴美投資。(路透)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拋出川普考慮用補助換投資,入股臺積電等外國半導體大廠,嚇壞臺、日、韓20日股市,今年3月臺積電宣佈擴大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加上原有的650億美元投資計劃,就被質疑未來恐變成「美積電」,如今在《232條款》半導體關稅將開牌之際,更讓國人憂心可能會惡夢成真。
華府以補助換股份的對象,從相對弱勢的英特爾,轉向在先進製程持續獨霸的臺積電等企業,意義完全不同,英特爾的股權操作,有助其他主權、產業基金進駐,可望在資金挹注下,重新擦亮美國製晶片的招牌。
反觀臺積電在臺灣上市,最大股東爲國發會,持有6.38%股權,雖然有超過7成爲外資持有,但本質仍是臺灣公司,適用於中華民國的《證交法》、《公司法》等規定,美國先以補助的方式誘惑前往投資,如今卻變成買股份的價金,如同黑道插乾股的劣行。
美國總統川普常以主流媒體、社羣爲管道,放出風聲試水溫,因此市場普遍認爲川普團隊確實正在考慮透過晶片補助款,取得臺積電的股份,而非僅鎖定AZ廠,除了向選民交代,也能推升自己的政治聲量。
由於臺積電透過晶片法案目前已經獲得15億美元補助,未來共將獲得66億美元,以目前市值換算將取得約0.68%股權,若美方入股成真,恐間接稀釋其他股東的股權。
盧特尼克雖強調,美國要的是投資回報,不附帶公司治理權力,但在川普的要求下,臺積電即使百般不願意,仍赴美擴大投資1000億美元,並聲稱是客戶需求,在未來AI晶片需求下行,開始陷入資本支出陷阱,難保川普未來不會利用行政指導的方式要求設駐廠代表,以「溫水煮青蛙」方式,透過公益、勞工等要求,進一步分割美國廠或在美國掛牌上市,成爲美積電。
除了臺積電,三星、海力士也是川普目標,韓國國內除指責美國違背最初的承諾,認爲提出這樣的計劃,可能是美國逃避補貼的藉口,將讓非美國企業處於弱勢競爭,且入股三星的計劃,需要韓國政府的批准,但對三星來說,風險仍然很高。
臺灣雖然有經濟部的投資審議會把關,但政府對川普態度曖昧不明,未必擋得住川普的得寸進尺。儘管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年3月就直言,臺積電赴美設廠的前提是「公平待遇」,強調就算沒有補助也不怕,然而,爲守住臺灣這塊「矽盾」,賴政府沒有再誤判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