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護人權不積極 捍衛飯碗衝第一
監察院外觀。(本報資料照片)
監察院搶在行政院之前高喊要爲總預算打憲法訴訟,洋洋灑灑寫了2500字,自述如何遭到「立法院」迫害,卻不深自檢討,包括人權保障案件大幅下滑,主管政治獻金申報,卻對罷免募款管理毫無作爲等。監院在綠營庇護下,預算連年升高,現在「由奢入儉難」,不思索如何撙節只想再走老步數,難道是有十足把握大法官終究是自己人,勝券在握,又或者是要爲大罷免添柴火?
監察院稱調查職權及民衆陳情業務被影響甚鉅。但是根據立委出示的資料顯示,監院2008年至2020年的調查報告年平均爲377件,而2021年至2023年僅爲266件,下滑近30%;糾正案成立數亦由年平均138.7件降至94.7件,減幅32%。
監察院提到,國家人權委員會預算遭大幅刪減,嚴重干預國家人權機構職權穩定。但根據立院預算中心資料,監察院自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以來,調查報告涉及人權保障案件自2019年276件,下降至2023年119件,減幅達56.9%。監院正業不做,倒是媒體宣傳費持續上升,從2021年的135萬5千元漲至2025年950萬。
監察院調查前行政院發言人陳宗彥涉弊一事,調查報告都寫查到性招待暗語,但在監委表決下卻以11票反對,未通過對陳宗彥的彈劾案,事後陳遭起訴,監院公信力掃地。
大罷免時代來臨,從基隆市長罷免案就出現的募款爭議,監察院、內政部互推皮球,放任罷免團體用網路集資平臺募款,監察院明明是受理政治獻金申報的機關,卻稱目前對罷免募款無明文規範下,只能依法行政。雖說該法主管機關是內政部,但是監察院難道就無共同改進的責任?
監察院預算不斷攀升,不思索如何撙節,卻將焦點放在捍衛自己的「飯碗」,讓人不禁聯想,監院只是想進一步拉高大罷免的政治氛圍,藉此影響選民情緒?還是篤定了未來大法官仍是自己人,因此才毫不猶豫地選擇這條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