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央行精準出手 意在安撫廠商焦慮
央行之所以如此爲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要壓下出口廠商的焦慮感。
回顧第二季時,新臺幣暴升讓出口商驚慌失措,市場甚至出現「踩踏事件」,之後央行動作頻頻,從金融檢查到「約外資喝咖啡」,幾近祭出全套防線,才稍稍穩住局面。隨後7、8月新臺幣連續回貶,8月單月更重挫2.25%,創下2022年10月以來近三年最大跌幅,市場情緒暫時迴歸冷靜,央行也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這段期間,縱使把壓箱底的法寶都拿出來,從市場這一端看過去,央行在態度上,仍以被動的成分居多。
到了9月,匯市的情勢再度急轉直下。隨市場對聯準會降息預期升溫,新臺幣重拾升值趨勢,央行這回操作開始「精算」:當匯率急升,阻升力道立刻加強;在回貶時,則僅適度提供流動性,幾乎如同市場猜測「阻升不阻貶」的既定印象。
交易員觀察,這背後仍非央行主觀選擇,而是現實情勢所迫。9月亞幣幾乎全線升值,我國央行雖然出手,但相較其他亞洲央行的強勢干預,顯得相對剋制。很可能與臺美貿易談判尚未定局,以及10月美國即將公佈的匯率報告有關。既要避免被列爲「匯率操縱國」,又必須安撫出口廠商信心,進退之間的難度與壓力,都比過去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界大老早已釋放風向球,認爲「30元是可以接受」;行政院長卓榮泰也公開喊話,希望維持匯率穩定。央行總裁楊金龍雖口頭上仍堅持「供需決定」的立場,但也強調目前新臺幣匯率相較5、6月間,確實來的更穩。第四季市場主旋律仍是「看升不看貶」,關鍵觀察指標有二:聯準會是否真能如預期再降息2碼,以及臺股能否持續創高。很顯然,外資流向爲影響新臺幣走勢的核心變數,央行的防守戰也纔剛開打,未來的每一步都將牽動市場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