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登記新規“大限”倒計時,非標產品 “搶跑”,成立規模環比增9.25%至53.4億
財聯社8月25日訊(編輯 王蔚)近日,據多家媒體公開報道,中信登更新併發布《信託登記業務指南(V3.0)》,要求自2025年9月1日起,將執行新的信託預登記審查標準,不再接受底層爲單一融資方的信託預登記。
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表示,這標誌着信託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過去依賴於單一非標準化資產的投資模式終結。
在這一行業重大調整窗口期,市場正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上週(8月18日-8月24日),在整體資產管理信託成立規模環比下降1.45%的背景下,非標信託產品逆勢增長,成立規模53.4億元,環比上升9.25%,而標品信託則受A股持續走強影響資金分流,出現顯著回調,成立規模環比減少18%。
新規即將“落地”,信託公司發行策略調整,非標產品迎來“末班車”行情
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上週共有163款非標信託產品成立,環比增長7.95%,非標信託成立規模達53.40億元,環比增長9.25%。
這一逆勢上揚,或與新規實施的倒計時密切相關。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表示,受9月1日起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不再接受單一融資方信託登記的新規影響,上週多家信託公司或提前調整產品發行策略,加大對存量非標信託產品的投放力度,募集資金隨之擴大,信託公司積極應對即將實施的登記政策變化。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以來,信託公司的融資類非標產品多以單一融資方爲主,常見於房地產企業或地方城投平臺項目,新規意味着這類模式將發生根本轉變。
第三方機構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也表示,信託不得投資單一非標資產,本質上就是要求信託的非標投資必須是組合投資,類似證監會對證券期貨資產管理的要求。其實這是三年前就已經明確的信託轉型方向。2023年發佈的信託三分類文件,也明確信託公司應當嚴格把握信託業務邊界,不得以管理契約型私募基金形式開展資產管理信託業務,不得以信託業務形式開展爲融資方服務的私募投行業務。
從結構看,基礎產業類和金融類非標產品成爲拉動增長的主力。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上週統計數據,基礎產業類信託成立規模30.86億元,環比大幅增長21.59%;金融類非標產品成立規模20.21億元,環比增幅高達47.73%。
信託業內人士表示,以前信託公司做非標,習慣圍繞單一優質融資方開展項目,流程簡單、收益明確,如今要求組合投資,意味着要同時對接多個融資主體,篩選不同底層資產,這對信託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風控體系是巨大考驗。組合投資業務形式多樣,有“非標+非標”組合,也有“非標+標品”組合,結構相對複雜。做純粹的非標組合投資業務可能受區域、行業、期限匹配等因素影響,實施難度較大。
從上週成立的非標信託來看,江蘇、陝西和浙江成爲基礎產業信託的主要投向區域,其中投向江蘇省的產品就高達39款,佔比31%,反映出經濟發達地區融資需求的活躍度。
儘管規模放量,但非標產品的收益水平卻持續走低。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上週成立非標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降至5.21%,環比下降0.08個百分點,其中基礎產業類產品收益率降至5.31%,環比下降0.05個百分點。
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表示,近期基礎產業類的資產管理信託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連續下滑,與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方案”的實施密切相關。隨着地方政府 “一攬子化債方案”的施行,地方城投公司的短期違約風險下降,融資成本持續走低。各地政府積極整改高息非標債務問題,例如壓降非標等高成本融資規模、進行非標置換等,對新增的非標融資在規模和融資成本上限制較多。城投公司融資成本降低,使得信託產品收益也隨之下降。
A股火爆資金分流,標品信託資金搬家
與非標產品火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標品信託市場遇冷回調,成立數量及規模均有所下滑。
據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統計數據,上週標品信託成立200款,環比減少8.26%;成立規模25.92億元,環比減少18%。
從產品類型來看,上週固收類成立數量佔比有所下滑。標品業務中固收類產品成立169款,環比減少13.33%;權益類產品成立10款,環比增長4.00倍;而混合類產品成立21款,與上週持平。
從投資策略來看,上週債券策略產品數量佔比下滑。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債券策略產品成立數量152款,環比減少8.98%;組合基金策略產品成立數量35款,環比減少16.67%。
上週A股市場延續火熱行情,上證指數突破3800點,成交額連續8日破2萬億元,投資者風險偏好顯著提升。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表示,在 “賺錢效應” 驅動下,資金更傾向於直接參與股市或認購權益類基金,同時伴隨着債券收益率波動加劇,短期內固收類標品信託資金募集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