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慢比血壓低更有助長壽 跑起來護心效果大於日行萬步

▲最新研究發現心跳慢對於長壽的影響大於血壓低,專家認爲進行劇烈運動如跑步纔能有效減緩心跳 。(圖/CFP)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別再只盯着血壓,「心跳」速度對長壽可能更重要。最新跨國研究發現,若休息時心跳偏快,即使血壓正常,死亡風險仍大於高血壓病人;此外,要減緩靜坐心跳,「日行萬步不如衝5分鐘」,比起走路等養生活動,透過刺激心跳飆升的劇烈運動如跑步等強化心臟,不動時心跳更能明顯慢下來,有助延年益壽。

這項大型研究主持人爲國衛院名譽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溫啓邦,他表示,團隊納入臺灣63萬6064人與挪威HUNT世代研究5萬6153人的健檢相關資料,追蹤約25年,比較坐姿心跳每分鐘在80至99次者,與高血壓(血壓≥140/90 mmHg)病人的死亡風險,並排除多種慢性病因素,以評估心跳、血壓各自對壽命的影響。

結果顯示,對於未滿40歲者,有高血壓並未提高死亡風險,但靜坐心跳則橫跨所有年齡層、皆與死亡風險正相關,這代表即使是年輕族羣,若靜坐心跳每分鐘超過80次,死亡率便會上升。

這項研究也發現,若「血壓正常但心跳偏快」,死亡風險仍大於「高血壓但心跳正常」,前者相較於一般人,平均壽命減少約10.29年,而後者則減壽約5.53年。

溫啓邦指出,根據研究結果,推論若心跳偏快,可能代表心、肺功能不足或交感神經長期興奮,進而影響全身健康;相較下,高血壓雖爲心血管危險因子,但其對死亡風險的長期預測力不如靜坐心跳。

此外,溫啓邦表示,此研究可延伸出一個重要概念,即「心跳悖論」:爲使心跳變慢,要靠運動先加速心跳。平常運動應儘量使心臟快速跳動,纔可有效強化心臟功能,進而減緩靜坐心跳、降低死亡率。

對於運動與健康的關係,溫啓邦指出,以往多宣導「要活就要動」、「有動比沒動好」,但根據近年研究,他認爲不能只聚焦日常活動量足夠,更應宣導提升運動強度,纔能有效促使心、肺進步,建議每週至少有數次短時間的劇烈運動,例如快跑、間歇訓練等,會比單純日行8千步、1萬步,更能發揮降低死亡風險的效果。

溫啓邦也建議臨牀思維改變,靜坐心跳應與血壓並列,成爲健康評估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心跳偏快的年輕人,宜及早改善體能,而非僅靠血壓作爲判斷標準,才能達到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