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強升、關稅威脅雙重威脅!國泰金總座5字喊話
隨着美國對各國關稅陸續出爐,市場高度關注對臺灣關稅的可能情境及對臺衝擊。圖爲國泰金控企業識別。(圖/報系資料照)
隨着美國對各國關稅陸續出爐,市場高度關注對臺灣關稅的可能情境及對臺衝擊。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9日受訪表示,關稅議題雖爲短期挑戰,但臺灣企業的創新與適應能力強,對臺灣企業「非常有信心」;面對匯率波動,過去臺灣早已經歷過新臺幣升值到25元的階段,臺灣企業將會有完善準備與因應空間,壽險業也有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和主管機關的暫行措施可抵禦風險。
臺灣6月出口突破533億美元再創新高,市場擔憂美國新一輪關稅將影響下半年出口表現,李長庚指出,關稅問題不是隻有臺灣獨自面對,而是所有對美出口國都要面對的課題,短期雖可能會對部分產業造成壓力,「但我對臺灣企業的適應能力與創新實力充滿信心」,中長期而言,許多臺灣企業反而會在該變局中找到新的發展機會,甚至加速轉型。
針對近期臺灣對美出口總額已超越中國大陸,是否對臺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不利,李長庚分析,從川普第一任期開始,臺灣對美出口確實已大幅提升,若以臺灣GDP規模來對照,對美貿易順差規模在全球中也屬前段班,可能會帶來一些談判壓力,不過,美方壓力可能反映在要求臺灣擴大對美採購,或鼓勵部分臺廠赴美設廠,短期內對於匯率也有一些壓力,但仍相信企業的調適能力。
李長庚也說,臺灣現在出口結構確實不太平均,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其他產業相對就比較辛苦。尤其在匯率與關稅雙重壓力下,有些傳產會面臨挑戰,不過也觀察到很多企業正在轉型,比如導入AI技術、數位解決方案等,因此臺灣企業的韌性與轉型速度是值得肯定的。
面對匯率升值議題,李長庚舉例,1994~1996年在美國唸書時,新臺幣曾升值到25元,但是臺灣企業還是挺過來了,也沒有讓臺灣的競爭力受太大影響。過去臺灣也曾經歷過新臺幣貶到35元的階段,企業早有因應經驗,特別是壽險業資金屬長期性質,匯率波動不會立即反映在實質損益上,加上主管機關設有「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制度,可對衝財報短期影響,與20年前相比,現在的風控機制健全許多,不需過度憂慮短期帳面波動,關鍵是中長期要把制度和產品做得更好。
談及近期市場討論的「去美元化」議題,李長庚直言,短期內沒有更好的替代選項。他分析,目前美元資產的報酬率仍高於多數主權貨幣,如日圓和歐元等,且美元資產於全球投資組合中佔比極高,美元霸權已維持多年,雖然各國也有意降低對美元依賴,但這是長期過程,不可能一夕之間就能達成。當沒有更好選擇時,該思考的是如何逐步調整部位、降低風險。
李長庚強調,無論關稅、匯率或全球資金流動如何變化,最重要的是臺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轉型能力,也對這兩項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