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臺幣急升!3大受惠族羣真賺到?直指「2關鍵」別盲追

(圖/今週刊提供)

(圖/今週刊提供)

新臺幣升值看似對資產股、具有匯兌利益的食品與航空股有利,但實際檢視企業財報,升值對於部分內需企業的財務,其實反倒存在負面衝擊。

新臺幣自今年5月以來大幅升值,九日收盤價30.308元,較4月底強彈1.709元,升幅5.63%;與3月底相較,更升值近一成。新臺幣強升,對於以出口爲主的產業衝擊大,內需股則有望受惠。

題材若消失 資產股迴歸平淡

綜合投顧法人分析,新臺幣受惠題材包含兩大類,首先是土地資產佔淨值比重較高的資產與營建股,在臺幣升值有利於資產評價提升的想像下,包括南紡(1440)、士紙(1903)、士電(1503)等不少資產股,五月以來同步表現強勢。

然而,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形容上述標的爲「萬年資產股」,雖然每逢新臺幣升值都會順勢大漲,「但股價往往在題材消失後,就從燦爛歸於平淡。」因此,不建議投資人追高。他認爲,相對於典型資產股,營建股的漲勢或許更具支撐,畢竟成屋、預售屋銷售,比土地資產容易變現,即使政府目前仍在控管房市,但有基本買盤可挹注營收。

另一類被點名受惠新臺幣升值的族羣,則是內需消費相關個股。綜觀近期市場焦點,如進口黃豆、小麥、玉米等原物料的食品股卜蜂(1215)、大成(1210)、泰山(1218)、統一(1216),或是須對外採購原油的臺灣虎航(6757)、長榮航(2618)、華航(2610)等航空股,因採購成本多爲外幣,新臺幣升值有助成本下降,而銷售收入爲新臺幣,一來一往可擴大匯兌收益。

此外,新臺幣升值也提高民衆出國旅遊購買力、增加海外旅遊意願,因此涉及境外旅遊的旅行社,也被視爲升值受惠股,如五福(2745)、山富(2743)、鳳凰(5706)、雄獅(2731)等。

不過,若檢視各方點名的升值受惠股財務報表,可以發現新臺幣升值對部分個股的實際效應,恐怕「與直覺想像的不一樣」。甚至某些被認爲受惠新臺幣走強的個股,依據財報說明,實際上卻反而是「新臺幣升值受害股」。

以食品股的泰山爲例,股價在新臺幣飆升的5月5日當天爆量大漲,但該公司113年第四季財報卻顯示,當新臺幣對美元升值1%時,年度利益反而會減少140萬元。

事實上,同屬食品大廠的統一,財報揭露的新臺幣升值效應也偏負向。以113年狀況推估,若新臺幣兌美元升值5%,將造成統一合併報表的獲利減少近一億元。

統一財務長陳國輝解釋,匯率升值對集團獲利確實產生負面影響,主因是集團除有進口爲主的內需型企業,還有以出口爲導向的子公司,因此在集團進行合併財報的匯率風險評估時,會綜合考量,採取較保守的評估。大成亦坦言,「公司並非百分百隨行就市、受惠升值利益,尤其新臺幣急升的情況,對獲利不見得有利。」

(圖/今週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