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克指數算臺幣匯率升到13.3元? 前操盤手拆解盲點

▲專家認爲,大麥克指數只能說是一個有趣的指標,無法準確反映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圖/鏡週刊資料照)

圖文/鏡週刊

市場傳聞用大麥克指數的平價推估,可得出新臺幣匯率應該會升到13.3,話題掀熱議,專家提醒,大麥克指數只是概略性的參考,匯率的因素考量很複雜,不能只用漢堡來定論。

「以經濟學人今年1月公佈的報告,臺幣匯率被低估59%,表示會升值將近60%的幅度,但我認爲不至於如此。」前華爾街操盤手闕又上在《錢鏡你家》節目中解釋,前陣子臺幣匯率是33,等於是腰斬到16再砍,「有點危言聳聽了,並不合理。」闕又上推估臺幣匯率有機會來到26~27的區間。

億元教授鄭廳宜強調,大麥克指數像是一個有趣的指標,幫助人們理解不同國家貨幣匯率的相對價值,但它並不適合作爲衡量匯率是否合理的精確工具,而更像是一個輕鬆的、具趣味性的參考,「簡單的說,大麥克指數只適合學校考試用的題目,如果不講清楚,只會造成民衆的恐慌。」他說。

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是一個基於購買力平價理論(PPP),來衡量匯率合理性的一種非正式經濟指標。鄭廳宜解釋,它是依據全球各國麥當勞餐廳的大麥克漢堡價格,作爲比較基準,看看不同國家的貨幣匯率是否合理。

這次怎麼推出13.3元這個數字的?一個大麥克在美國賣5.99美元,臺灣賣新臺幣81元,換算下來,等於1美元兌新臺幣13.52元,但實際匯率卻在31元附近,代表根據購買力角度,新臺幣被嚴重低估。

然而,大麥克指數的購買力平價理論(PPP)的基本假設:一物一價、國際貿易之間不存在交易成本,鄭廳宜認爲在現實狀況皆不成立,「不同國家之間相同商品的價格本來就不是一樣的,不可能『一物一價』;而且每個國家的大麥克食材、運輸成本、稅收等,都有差異。」鄭廳宜認爲難以用它來準確反映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因此大麥克指數當然也不成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ZVuzylbTeQo

更多鏡週刊報導錢鏡你家/強臺幣侵蝕臺積電獲利 闕又上曝手握300張不賣真相錢鏡你家/一家四口環遊世界只花百萬 廉航訂票撇步大公開錢鏡你家/不只職災,乳癌也能申請! 勞保失能給付完整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