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神經生物學分析:揭秘各器官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新研究揭示了多種途徑,通過這些途徑,器官健康狀況差可能會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研究人員提出,運動、久坐行爲、飲食、睡眠質量、吸菸、飲酒情況、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可能通過影響特定器官的生理機能和大腦結構來影響心理健康。這篇論文發表在了《自然·心理健康》雜誌上。

抑鬱症和焦慮症是兩種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常常同時出現,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抑鬱症的特點是一直感到悲傷、絕望,對各種活動都提不起興趣,也感受不到快樂。焦慮症呢,就是過度擔心、害怕,還會出現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等身體症狀。

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在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羣中特別常見。例如,在患有冠心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羣中,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比沒有這些病的人高出好幾倍。

科學家們提出,這種風險之所以增加,可能是因爲慢性軀體疾病和心理健康問題背後存在共同的遺傳因素,還有一些行爲和生活方式因素,也會增加這兩類疾病的患病風險。

研究作者葉艾拉·田(Ye Ella Tian)和她的同事們試圖探究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功能與心理健康之間有什麼聯繫。

他們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的一部分參與者,把沒有嚴重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和那些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以及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人做了比較。

英國生物樣本庫是一個大規模的生物醫學數據庫,也是研究資源庫,裡面有50多萬參與者詳細的遺傳、健康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信息。

它的目的是支持多種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方面的研究,全球的研究人員都能使用它。

研究人員從這個數據庫中選取了7749名健康個體的數據,以及6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592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9817名抑鬱症患者和2041名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的數據。參與者年齡在40歲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爲54歲。

研究人員評估了七個器官系統的健康狀況,包括心血管系統、肺部、肌肉骨骼系統、免疫系統、腎臟、肝臟系統和代謝系統。他們還利用了在評估器官健康狀況4至14年後(參與者年齡在45歲至83歲時)通過磁共振成像收集的腦部成像數據。其他評估包括抑鬱症狀嚴重程度(近期抑鬱症狀量表)、神經質(艾森克量表)以及廣泛性焦慮障礙症狀,這些評估是在不同時間點進行的。

結果顯示,對於七個器官系統中的每一個,即使在控制了年齡和性別因素後,較差的器官健康狀況仍與較高的抑鬱症狀相關。同樣,除腎臟和肺部健康外,較差的器官健康狀況與較高的焦慮症狀和更嚴重的神經質傾向相關。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統計模型,表明器官健康狀況較差會導致大腦灰質體積減少,進而導致更嚴重的抑鬱和焦慮症狀。研究結果證實了呼吸系統健康與抑鬱之間存在這種關聯。一個類似的模型表明,大腦白質體積減少在心血管系統健康和焦慮的關係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此外,分析指出,身體和大腦健康狀況不好,可能共同在生活方式因素和抑鬱的關係中起到中介作用。該模型提出,運動、久坐行爲、飲食、睡眠質量、吸菸、喝酒、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器官和大腦健康,進而影響心理健康。研究結果表明,這一系列關係是合理的。

“我們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將身體健康、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健康結果聯繫起來的綜合模型。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腦在調節(這裡也可考慮用‘介導’,與前文表述統一)身心健康關係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彌合身心二元論的重要一步,”研究作者總結道。

這項研究揭示了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然而,應該指出的是,這項研究的設計無法從研究結果中得出因果關係的推論。所測試的模型本質上屬於統計學範疇,勾勒出了一些可能的因果路徑,但並非確定性的路徑。

論文《大腦、生活方式與環境因素在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路徑》的作者是田艾拉(Ella Tian)、詹姆斯·H·科爾、愛德華·T·布爾莫爾和安德魯·扎萊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