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法案下“美國模式”走向引爭議:擬入股英特爾(INTC.US),卻排除臺積電(TSM.US)美光(MU.US)

智通財經APP獲悉,一位美國政府官員透露,特朗普政府當前無意通過入股方式參與臺積電(TSM.US)、美光科技(MU.US)等半導體企業的投資計劃,儘管這些企業正持續擴大在美投資規模。這位要求匿名的官員強調,美國政府不會強制要求在美國擴大投資的企業以股權置換《芯片法案》等政府資金支持,這一表態與正在進行的英特爾(INTC.US)股權收購談判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公開信息,美光科技已承諾向美國本土投資2000億美元,臺積電則追加1000億美元投資計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近期多次公開表示,特朗普政府傾向於通過政府撥款換取企業股權,以實現"納稅人資金的高回報"。他特別指出:"我們不僅要發放補助,更要通過股權獲取長期收益。"

目前最受關注的案例是英特爾股權談判。據知情人士透露,白宮正與這家芯片巨頭商討收購其10%股份的方案,涉及將《芯片法案》提供的資金部分轉換爲股權。儘管具體條款尚未公開,但這種模式已被視爲政府幹預市場的新嘗試。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策略與特朗普近期推動的"黃金份額"機制(即通過政府持股影響企業決策)一脈相承,此前他已通過類似方式限制部分芯片對華出口。

這種政策轉向引發黨內爭議。前副總統邁克·彭斯在接受採訪時直言:"國有企業不是美國式的",直接批評政府過度介入市場。但白宮方面尚未對此置評,商務部也未迴應相關質詢。據報道,政府目前僅明確排除對臺積電和美光采取股權置換模式,其他企業的談判仍在進行中。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特朗普政府採取一系列非常規舉措,令華爾街和華盛頓政策圈震驚。在華爾街金融家支持下,白宮要求英偉達與AMD(AMD.US)將中國市場的AI芯片銷售收入15%上繳國庫,此舉直接衝擊科技行業規則。

更引發市場震動的是,五角大樓以4億美元收購稀土礦業公司MP Materials的優先股,而軟銀集團則意外宣佈斥資20億美元購入英特爾股票,爲後者在俄亥俄州新建芯片工廠的計劃注入關鍵資金——該工廠因英特爾銷售額下滑和虧損加劇已被推遲。

這一系列操作令政策老手們倍感困惑。Portfolio Wealth Advisors首席投資官李·芒森直言擔憂:"總統開始要求'在國際銷售必須付錢給我們',這種模式會持續多久?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評估那些在中國有業務的高科技企業價值。"批評者指出,政府選擇性扶持特定企業可能扭曲市場,而納稅人資金的高風險押注或帶來不可預見的後果。

白宮對此辯護稱,鋼鐵、半導體等戰略行業的干預"絕非隨意",並列舉通脹放緩、數萬億美元新投資、歷史性貿易協定及數千億關稅收入作爲政績佐證。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家加里·赫夫鮑爾直言:"這是美國從未有過的政府主導,中國模式正在進入美國政府。"卡內基基金會學者彼得·哈雷爾則認爲,從出口關稅、費用徵收到MP Materials協議,特朗普正以第一任期內未有的力度突破法律邊界。

儘管政府強調此舉旨在強化國家安全,但前拜登政府官員凱特琳·萊加茨基認爲,缺乏透明度的交易結構更像"勒索"而非國家安全戰略。

整體而言,上述政策搖擺折射出美國在半導體戰略上的兩難:既要通過鉅額補貼吸引全球芯片產能迴流,又試圖突破傳統自由市場框架建立新的國家利益平衡點。

隨着英特爾談判細節逐步披露,市場正密切關注:這種政府與資本的新平衡術,究竟會開闢美國產業政策新紀元,還是將引發難以預估的市場動盪?答案或許將定義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經濟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