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重新開幹!
文丨文雨
新能源的上一次巔峰是2021年。
這一年,中國光伏總市值狂飆到超40000億,其中市值過千億的企業就有19家;這一年,特斯拉股價一飛沖天,馬斯克成功登頂全球首富,寧德時代市值則一度突破1.6萬億,成爲A股市值僅次於貴州茅臺的第二大企業。
從那以後,新能源產業就陷入了漫長而殘酷的淘汰賽,競爭烈度之強令人髮指,持續時間之久讓人窒息。
直到最近,平靜的死水再度泛起漣漪。
【光伏大轉向】
光伏的這個寒冬實在太徹骨了。
2024年,138家光伏上市公司累計虧損超150億元,同比下降110%,其中有56家企業出現虧損,虧損面高達40%。到今年一季度,中國光伏企業整體負債突破3萬億,其中超70%光伏上市企業的資金淨值已是負數。
生死存亡時刻,國家果斷出手。
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李樂成主持召開第十五次製造業企業座談會。
光伏行業的全壁江山幾乎悉數到場,通威集團劉漢元,協鑫集團朱共山,陽光電源曹仁賢,隆基綠能鍾寶申,TCL中環李東生,晶科能源李仙德,天合光能高紀凡,正泰新能陸川……
他們都爲一件事而來:
去產能和反內卷。
在此之前,部分企業已經自發組織減產,信義光能、福萊特、彩虹集團等十大頭部企業已經達成協議,自7月起通過“冷修”(停產窯爐)或“堵窯口”(限產)等方式減產30%,預計7月玻璃供應量將減少至45GW左右。
政策的介入加速了這一進程,也徹底扭轉了市場預期,光伏全產業鏈隨即轉入反彈通道。
截至7月23日當週,多晶硅N型復投料、N型緻密料成交均價分別報4.68萬元/噸、4.38萬元/噸,與7月初相比均上漲超30%。
另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24日最新披露,光伏硅片各尺寸產品月內累計漲幅已經超過20%。
7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發佈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告,明確強調價格不可低於成本價傾銷。
作爲反內卷配套措施,此舉無疑敲響了惡性競爭的喪鐘,反內卷再也不是一句說說而已的口號,而是人人都必須堅守的底線。
當所有負面因素都已充分進入股價,任何細微的邊際改善都將帶來巨大彈性。7月以來,光伏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迎來全線反彈,行業終於在被打入冷宮多年後重新進入投資者視野。
【鋰電開新局】
和光伏一樣,鋰電產業也正在進行供給側調整。
在國內市場,監管收緊對碳酸鋰後續的放量形成制約。鋰礦大省江西7月發佈《綠色礦山管理辦法》,要求2028年底80%的中型礦山需達到綠色標準,不符合要求的中小型鋰礦企業大概率將被淘汰。
在國際市場,澳大利亞皮爾巴拉礦業將2025財年鋰精礦產量下調10萬噸至70-74萬噸,Liontown等企業也通過減產挺價。與此同時,津巴布韋宣佈2027年起禁止鋰精礦出口,智利則推進鋰產業國有化並計劃提交法案限制外資開發。
所有這些都引發市場對全球鋰資源供給縮量的擔憂,並帶來預期反轉。
今年上半年,鋰價持續下跌,到6月底碳酸鋰現貨、期貨價格均下探至6萬元/噸左右成本線。但形勢在進入7月以後陡然發生變化,目前自低點反彈已超20%。
事實上,供給端優化只是利好的其中之一,需求端擴容纔是鋰電現在最大的看點。
進入2025年,原本以爲還很遙遠的固態電池突然加速發展,一次次刷新預期。
今年5月,國軒高科宣佈已建成全固態電池中試線,設計產能0.2GWh,並正式開啓裝車測試。
6月,孚能科技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能量密度高達400至500Wh/kg的全固態電池研發進展順利,計劃於年底向戰略合作伙伴小批量交付。幾乎在同一時間,億緯鋰能也宣佈將在2026年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50Wh/kg和800Wh/L的全固態電池1.0。
固態電池並不是液態電池的存量替代,而是增量迭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低空經濟很火,但eVTOL垂直起飛所需的動力是地面行駛的10-15倍,對應電池的門檻是400Wh/kg,而且飛行過程需要經歷起飛、巡航、降落等階段,電池的瞬間充放電倍率必須在5C以上。這些要求液態鋰電池幾乎都無法勝任,固態電池卻可以輕鬆拿捏。
一旦固態電池技術發展成熟,將直接在低空經濟、海洋經濟、機器人等極具前景的新興領域打開空間,屆時整個鋰電池的市場規模將和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對上游材料和設備的拉動也是倍數級別的。
以材料爲例,根據中信證券測算,搭載金屬鋰負極的硫化物固態鋰電池對鋰的需求量爲1455噸LCE/GWh,是傳統鋰電池的2.4倍。到2030年,固態電池對鋰需求量將達y到55.2萬噸LCE,對比之下2024年全球鋰資源總需求量也不過只有約115萬噸。
再比如設備,單GWh液態、半固態、全固態電池設備投資額分別爲1.2億、1.5億、2.5億,即便是存量替代設備市場也有翻倍潛力,更何況還是增量替代。設備數量與單設備附加值同時提高,乘數效應下鋰電設備的遠期規模至少數倍於當下。
今年5月,以國軒高科爲代表的鋰電池公司率先啓動,股價漲幅最高超70%,到現在天齊鋰業、贛鋒鋰業等材料公司,以及先導智能等設備公司也都迎來久違的大漲。
毫無疑問,原本已失去關注度和想象力的動力電池產業正在被重新撿起。
【深蹲再起跳】
20年前,中國光伏面臨“三頭在外”的窘境,隨時可能被掐斷脖子。但現在,中國企業在各個環節的全球佔比已達到80%以上。
20年前,鋰電池還是日韓的天下,王傳福東渡日本求購鋰電設備,對方不僅獅子大開口,還揚言中國人根本造不出鋰電池。現在,全球70%以上的動力電池出自中國,別說日本人,連發明鋰電池的美國人都直呼內行。
20年前,國產汽車夾縫中求生,不僅在國際市場毫無地位,在國內也只能坐小孩那桌。但現在,中國的新能源車已經跑遍全世界的大街小巷。
時至今日,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最大對手其實只剩下一個,就是我們自己。
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過去幾年新能源各細分領域都經歷了一次殘酷的生死搏殺,結果是光伏數萬億市值頃刻間灰飛煙滅,是幾十家中國車企的利潤加起來還趕不上豐田一家,是賺了面子輸了裡子。這種無效的內卷不僅不會提升企業競爭力,還會嚴重阻礙中國新能源產業繼續向前、向上,長此以往無異於自廢武功。
所幸之處在於,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在這個問題上都已經達成高度共識。光伏主動淘汰落後產能,車企將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政府不斷組織座談並重新修訂價格法,所有這些都是新能源改出內卷螺旋的積極信號。
往遠處看,儘管新能源在過去已經實現了大發展,但終局視角下這依然是一個長坡厚雪的朝陽賽道,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淘金熱土。只要我們自己不折騰自己,理論上就一定能再度復興,並實現更大的輝煌。
中國新能源的新故事,又要開始了。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