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8倍 助力北京GDP增速跑贏全國 | 北京經濟新航標

近年來,北汽集團“孵化”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品牌—極狐,理想汽車綠色智能製造基地、小米汽車項目相繼落地北京,北汽藍谷更牽手寧德時代、小米汽車共建合資公司,打造電芯工廠。北京造車版圖逐步擴張,成爲全國各地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亮點和新勢力。

北京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2.8倍

據北京市統計局日前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北京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843.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國家統計局也公佈了我國2024年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按不變價格計算,我國2024年的GDP增速爲5%。北京2024年的GDP增速跑贏了全國。北京爲何能夠跑贏全國?北京的哪些產業增速大於平均水平?

北京青年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後發現,北京能夠跑贏全國核心在於第二產業,2024年,北京市第二產業增加值7226.8億元,增長5.7%,增速比2023年高5.3個百分點。其中有三個表現最耀眼的行業,分別爲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風力發電機組,它們的產量分別增長2.8倍、61.0%和27.6%。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產量增長速度可謂一騎絕塵。

汽車產業已是北京製造業第一大產業

如今,汽車產業已是北京製造業第一大產業。2023年9月下旬,北京市經信局發佈《北京市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實施方案明確,北京將着力打造“2+N”新能源汽車產業區域格局,突出經開區、順義區整車製造“雙基地”引領,強化房山、昌平和懷柔等特色製造和零部件“多園區”環繞支撐。按照計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在京產量將超30萬輛,自主品牌形成新支撐,進一步提升競爭能力。

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成爲北京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廣受市場青睞的多款新車相繼投產放量。在順義區,理想汽車順義工廠已竣工投產,首款純電動MPV量產上市,理想汽車還成爲首家銷量突破100萬輛的造車新勢力企業。北京奔馳順義工廠成功引入GLE新車型,北京現代加快出口轉型,北汽越野車也上市了首款增程車型。2月27日晚,在小米15 Ultra暨小米SU7 Ultra發佈會上,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表示,小米SU7上市短短9個月時間,銷售鎖單24.8萬輛,交付13.5萬輛,好評如潮,“我感到非常自豪。”

京津冀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發展生態在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發展生態正在大力完善中。在不久前召開的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規劃總體方案》正式亮相。這座規劃面積達8000畝的生態港在三地各佈局了一個產業園區,其中北京園區選址順義區李遂鎮,與順義區北汽越野車、北京奔馳順義工廠、理想汽車、北京現代等主要整車生產基地形成一小時產業圈。據介紹,北京園區規劃面積約2500畝,將分三期建設,以汽車電子、汽車智能和汽車品質升級爲主導方向。

根據北京市經信局此前披露的消息,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已迎來首批擬入園企業。三地還發布共建倡議,將提升整車產業鏈發展能力,打造國內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先進製造業集羣。

2025年或將成爲AI上車關鍵之年

北京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崛起,去年3月28日晚小米汽車上市發佈會是個標誌性的事件。代表造車新勢力的近年來極少共同亮相的“蔚小理”三位掌門人——蔚來董事長李斌、小鵬董事長何小鵬、理想汽車董事長李想在第一排並排而坐。雷軍向這三位代表着中國造車新勢力的“造車前輩”表達了感謝,表示造車三年來多次受到他們的指點。到場嘉賓還包括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以及北汽集團董事長張建勇。

去年3月28日之後,北京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版圖就已經基本清晰。而今年以來,更具重大變革意義的是,2025年或將成爲AI上車的關鍵之年。人工智能將與汽車相互成就,實現雙贏,汽車研、產、供、銷、服務全流程及整車、零部件等各環節都將由淺入深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爲汽車行業帶來全新變革。2月27日,在小米15Ultra暨小米SU7Ultra新品發佈會上,小米集團CEO雷軍表示,2025年預計研發投入達300億元,AI及相關業務將佔四分之一。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朱開雲

編輯/馬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