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僅33次/分,百歲阿婆骨折後如何闖關?麻醉與骨科聯手突圍雙“禁區”
百歲老人、心率33次/分,哪一項都是麻醉的“禁區”。然而老人在家中不慎摔倒,出現了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急需手術修復。在這看似“不可能”的絕境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區的專家們悄然打響了生命保衛戰,麻醉科精準護航,與骨科微創“修枝” 緊密協作。
專家們表示,
百歲超高齡、合併低心率、骨質疏鬆等嚴重基礎疾病並非絕對禁區。通過微創手術、精細麻醉、多學科協作的快速康復策略及以患者爲中心的舒適化管理,夏阿婆不僅安全度過了手術關,更在術後早期重獲部分行走能力,創造了屬於她的“康復奇蹟”。
家中意外跌倒,百歲股骨如枯枝折危
夏阿婆今年剛剛跨入一百歲大關。某天,她在家中牀邊起身時不慎滑倒,左側身體着地。即刻,夏阿婆的左髖部出現劇烈疼痛伴活動嚴重受限,無法負重及站立。
夏阿婆被家人緊急送至仁濟醫院南院區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左下肢短縮、外旋畸形,局部壓痛及軸向叩擊痛顯著。
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爲:左股骨粗隆骨折。高齡患者普遍存在的嚴重骨質疏鬆,如同枯枝般脆弱,使得股骨近端在低能量跌倒時極易發生粉碎性骨折。
此次意外導致夏阿婆喪失活動能力。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之一,也是最兇險的,這種骨折護理困難,無法翻身坐起,需長期臥牀,所以褥瘡、靜脈血栓、肺炎等併發症較多,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達到30%-40%。因其高致殘、致死率,常被稱爲“人生最後一次骨折”。
心率過緩成險關,麻醉與骨科聯手微創“修枝”
由於阿婆已經百歲高齡,仁濟南院骨科極爲重視術前評估,在完善了術前全身檢查後請麻醉科會診。此時發現重大安全隱患:存在II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最慢心率僅33次/分,心臟儲備功能顯著下降。
如此緩慢的心率,難以承受常規麻醉及手術刺激,極易誘發嚴重低血壓、心搏驟停等致命風險。
面臨手術耐受性的嚴峻挑戰,夏阿婆的生命支撐系統遭遇重大危機,只有早日手術可以避免臥牀併發症的發生。如何破解橫亙在救治路上最兇險的關卡?麻醉科團隊迎難而上,聯合心內科制定精密策略,考慮到阿婆此前未出現過黑蒙暈厥史,專家們準備用異丙腎上腺素將阿婆的心率提升至60次/分以上。
手術當日,麻醉科主任醫師王震虹和副主任醫師周薇對患者進行了高級別監護,包括心排量監測、深靜脈穿刺,同時在全身麻醉基礎上聯合神經阻滯麻醉,顯著降低手術操作對循環的刺激。
與此同時,骨科團隊默契配合,創傷骨科主治醫師高英健採用髓內釘技術,在牽引牀和C臂X光機精確引導下,僅通過幾個小切口,將髓內釘主釘精準植入髓腔,螺旋刀片鎖定骨折塊,出血少,創傷小。
在麻醉團隊構築的安全防線內,骨科團隊以精湛技藝完成“枯枝”(骨折)的精準“修復”。
整個手術過程中,夏阿婆的生命體徵平穩,手術結束後進入重症監護室。麻醉科與骨科兩大學科緊密協作,成功跨越“心率過緩”的生死險關,爲百歲老人重塑了生命的“支撐”!
術後平穩,百歲高齡再創康復奇蹟
手術後,夏阿婆恢復遠超預期。術後24小時內,她順利拔管,從重症監護室轉回普通病房。
夏阿婆奇蹟般的恢復,得益於圍術期平穩過渡、精準微創的手術方式和加速康復外科理念。
麻醉科採用複合鎮痛方案,包括神經阻滯和阿片類藥物,保障了患者的舒適度與合作度。
在充分抗凝和嚴密監護下,康復治療師迅速在病牀邊就指導夏阿婆進行牀上坐起及四肢關節活動。
接下來,夏阿婆會進入醫聯體醫院進行術後康復訓練,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