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誤用:一味追求滿足,忽視耐受不滿足

我上大學時選心理學專業,是自己選的,至今和心理學打交道19年,從事心理諮詢11年。

毫無疑問,我喜歡並認可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工作。

儘管如此,我要說現在的“心理學熱”,有些誤導大衆。

作爲一門學科,心理學聚焦心理,即使有神經心理學、生態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交叉學科,仍帶有所有學科的弊端,即關注本學科領域,弱化了與本學科外的關聯。

心理學是微觀視角,像聚光燈一樣,將人的注意吸引到關注心理活動,弱化了歷史、社會、生態、演化等宏觀視角。

很多利用“心理學熱”傳播心理學的自媒體,只把心理當生意,更是隻會不斷放大心理重要性,營銷心理需求和滿足匱乏,製造各種心理問題標籤——如此,才能誘導你爲了滿足心理需求,解決問題而花錢。

社交多,說你在討好,忽視自身需求,或是不能承受生命的孤獨;獨處,說你迴避關係,缺乏安全感,不安全型依戀,對人不信任。

能夠體諒他人,說你高敏感,有情緒化父母而習得察言觀色;不太能共情別人,說你防禦,隔離自身感受。

急脾氣,說你心理髮展不成熟,心智化水平低;好脾氣,說你缺少攻擊性,不能捍衛自身權益。

考慮他人,說你沒有邊界感,缺乏自我;考慮自己,說你自我中心,社會適應功能差。

就像藥廠營銷疾病便於賣藥獲利一樣,很多心理學自媒體不斷營銷心理匱乏、需求未滿足的問題標籤:

人之常情、人生常態的一般性心理困擾,放大嚴重性,將人的正常狀態非正常化製造不安;

沒有困擾,引用所謂的心理學分析製造問題,隱去前提條件,將少數問題誤導爲普遍問題。

總之:沒有問題製造問題;小問題放大問題;少數問題營銷爲普遍問題;嚴重問題加重危害。

然後,這些心理學自媒體告訴你需要滿足,需要改變,需要成長,需要療愈,方法便是花錢買課、買書、做心理諮詢等。

即使個人的心理困擾沒被“心理學熱”污染,很多心理學自媒體也在傳播另一種誤導:告訴你只要做心理諮詢便能改變。

如果你做了心理諮詢沒改變,要麼告訴你是心理諮詢師不合格,換個專業心理諮詢師便能有幫助;

要麼告訴你,這個心理療法不適合你,換某個療法便能有幫助;

或者,告訴你心理諮詢時間太短,需要幾個月,或者幾年。

“只要持續做心理諮詢便能改變”的誤導,我覺得離不開國內的心理諮詢行業,精神分析取向從業者居多的原因。

精神分析療法以整體而言,毋庸置疑,有着極豐富值得學習之處,但也存在較強的自戀特性,對自身療法反思不夠,幾乎不會承認自己對有些心理困擾的改善不擅長。

如果精神分析取向從業者諮詢遇阻,都是分析移情和反移情,如何移除阻礙,而不會考慮換其他療法可能有助來訪更快改善。

如果讀者接觸過精神分析取向從業者,大概率不會遇到過因諮詢遇阻,而建議換諮詢師的從業者——即使諮詢1年以上,仍無改善——往往是告訴你繼續諮詢,在諮詢中解決諮詢沒有進展。總之,便是一直做諮詢。

傳遞持續諮詢,諮詢遇阻可被解決,而從不考慮換心理療法、換心理諮詢師的態度,可能:

無形強化來訪滿足心理需求,達到沒有心理困擾的程度,是唯一或正確的方向,導致來訪對沒有困擾的狀態,有着非現實的理想化,忽視了人生需要鍛鍊耐受困擾的一面。

不少國內從業者,以人生狀態而言,可能還不如來訪,自己都存在困擾,卻總向來訪傳遞一種不切實際的圓滿狀態:不斷做心理諮詢,便能到達成熟、豁達、通透、無憂之境。

可如那些沒做心理諮詢、沒接觸過心理學,也活得豁達之人一樣,真正的成熟,需要鍛鍊自己耐受不滿足。

人類發達的意識功能,總以“我”的體驗活動着,讓人有着天生的“自我中心”,感受自身心理。

人的另一部分天性,會讓我們不那麼“自我中心”,去與這個世界——不論是環境還是他人——打交道。

“心理學熱”被利用,使人如顯微鏡般關注自身,心理困擾也會被放大,而忽視了宏觀視角:人只是這個世界如芥子般很小的一部分,需要承受不如意。

如果對於心理困擾,你把問題被解決、需求被滿足等當作唯一目標,可能陷入追逐海市蜃樓般徒勞。

大量心理學自媒體,不過是出於盈利目的在營銷、販賣理想人生。

這類有污染的信息看多了,容易讓人侷限在“心理”這一微觀視角體驗人生,限制了人去感受自身之外的豐富、廣闊世界。

有時我們需要鍛鍊反本能,節制發達意識帶來的“自我中心”,跳出“自我”視野,擴展宏觀視角,去經歷多些自身之外的廣闊世界,爲自己來此一遭的人生,多添些色彩。

我不是說不去解決心理困擾。大家適當學習心理學有助益,需要時尋找專業心理諮詢幫助,也可嘗試:減輕心理困擾,讓自己過得輕鬆、自在些,何樂不爲。

不過自在狀態的一部分,我們有時需要學習耐受不滿足,耐受“有憂”,而不是“無憂”。

如非心理諮詢,希望獲得心理相關的問答諮詢,可下方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