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體:讓城市“暗下來”同“綠起來”一樣重要
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30日文章,原題:讓城市“暗下來”同“綠起來”一樣重要 長久以來,地球生命始終遵循着晝夜交替的自然規律。所有動植物的基因中都進化形成了一套“生物鐘”,確保細胞活動與光暗週期保持同步。然而,夜間城市光破壞了這種平衡。過量照明通常與安全監控相關聯,但2019年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單純增加照明並不能保證更安全的城市空間。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也表明,夜間城市光正對不同的自然生物產生負面影響。夜間城市光會干擾候鳥的磁場導航,也會使昆蟲迷失方向直至淪爲獵物。科學家在野生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生物鐘紊亂現象,也同樣使人類的健康生活受到影響。
2001年的全球光污染地圖集顯示,全球2/3的人口生活在夜間亮度至少比自然黑暗高出10%的地區。2016年版本光污染地圖集顯示,全球超83%的人口生活在存在過量夜間城市光的地區,歐洲和北美地區過量夜間城市光覆蓋的人口比例高達99%。過量夜間城市光的問題仍在惡化,錯誤時間、錯誤地點的過量照明正在醞釀危機。
恢復黑暗有助於緩解這場危機,而城市正是解決方案的最佳起點。就像通過種植行道樹來綠化城市那樣,人們需要讓城市“暗下來”。城市既不應該存在過量夜間城市光,也不應追求完全無人工照明的絕對黑暗,而應致力於打造不影響野生動物的平衡光照系統,其核心在於照明的時間長度、位置選擇及開關控制方式。
德國海德堡火車城區域的做法值得借鑑,其在3.5公里長的自行車道沿線安裝有紅外傳感器,無人經過時僅保持微光照明。法國里爾城塞公園設置有夜間生物走廊,通道照明採用3個強度檔次的LED燈具,傳感器只會在檢測到行人、自行車或車輛時纔會啓動強光。這種仿自然光變化的“親生物照明”系統還會隨季節調整亮度。荷蘭尼烏科普鎮採用“蝙蝠友好型路燈”,其照明產生不干擾蝙蝠體內方向系統的紅光波長,在保障人類照明需求的同時不對夜行生物產生負面影響。更有變革意義的是生物熒光技術,法國朗布依埃鎮的實驗表明,填充海水並帶有海洋發光細菌的燈管,只需通過控制細菌營養供給即可調節亮度。
夜幕下的城市正成爲探索光暗關係的實驗室,這不僅關乎人類利益,也關乎萬千物種的未來。(作者尼克·鄧恩,線一凡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