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丨文明對話,互鑑共生——中歐人權研討會十年之路的深刻啓示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題:文明對話,互鑑共生——中歐人權研討會十年之路的深刻啓示

新華社記者葉書宏

中歐人權研討會25日至26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自2015年創立以來,這一中歐人權領域深層次交流平臺已走過十個春秋。十年曆程,見證了中國如何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理念藍圖轉化爲生動現實,也見證了中歐學者之間的思想碰撞、求同存異、增進理解,爲這個多元世界貢獻了一份關於文明對話、互鑑共生的寶貴啓示。

縱觀中歐人權研討會十年曆程,可以清晰看到一條從具體到宏觀、從傳統到前沿、從專業探討到文明對話的演變路徑。研討會創立之初,議題聚焦兒童權利、少數民族權利和殘疾人權利等特殊羣體的保護,雙方在具體議題的交流中逐漸建立互信基礎。隨着互信加深,研討會主題開始向“文明多樣性”與“東西方人權價值觀比較”等宏觀哲學層面拓展。這一轉變意義重大,標誌着中歐人權對話上升到文明與價值觀層面的深度互鑑,體現了雙方作爲東西方文明代表,尋求更深層次相互理解與尊重的努力。

隨着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面對全球性的新挑戰和新趨勢,中國與歐洲人權對話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研討會的主題也變得更具前瞻性和時代感。從2023年在羅馬探討“現代化與人權文明多樣性”,激辯科技發展、數字時代、現代化進程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共同挑戰,到2024年在柏林聚焦“新興權利保障:中國與歐洲的視角”,深入討論經濟平等、數字技術與氣候變化等人權議題,這一階段的主題演變,反映了中歐在國際秩序變革中共同應對全球治理難題的合作意願,體現了雙方作爲維護世界和平與多極化重要力量的責任與擔當。

十年對話歷程,中歐人權研討交流已經成爲外界觀察理解中國人權事業的獨特窗口。當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巨大成就,中國學者通過研討會平臺,將這一宏大敘事分解爲一個個關於教育、健康、產業扶持的生動故事,讓歐方更真切地理解中國爲何要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基本人權”;當研討議題擴展至“環境權”,背後是中國“藍天保衛戰”、長江“十年禁漁”等切實行動的支撐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哲學的分享。近年來,“數字時代的人權保障”成爲新議題,中國也同步出臺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爲數字時代的公民權利劃定“保護區”,展現出在全新領域與歐洲共同探索合作的積極姿態……

通過研討與對話,宏觀的政治宣言被解碼爲具體、可感知的實踐邏輯,讓“以人民爲中心”的中國人權觀收穫更多認同。在討論發展權時,並非空談GDP增長,而是通過詳實的數據和案例,展示國家財政投入如何通過“控輟保學”政策保障適齡兒童的受教育權,如何通過全民醫保體系的完善降低家庭的衛生支出,從而保障其健康權。當歐洲學者聽到一個脫貧縣幹部能準確說出全縣每一個殘疾人家庭享受的“兩項補貼”數額時,他們才真正理解,“人民”在中國的人權敘事中,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的人,一份份具體的責任。

中歐人權對話的十年,不僅在中歐雙邊層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更在全球人權治理面臨“赤字”的背景下,體現出卓越的全球價值。中國通過自身實踐和在研討會等平臺的積極宣介與倡導,有力推動了國際人權議程的再平衡。中國將自身消除絕對貧困的經驗毫無保留地與世界分享,不僅爲面臨同樣挑戰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借鑑,更在全球層面強化了一種共識:沒有發展,其餘人權便無從談起。這深刻迴應了全球南方國家的普遍關切,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注入了強大動能,實質性推動了全球人權事業的進步。

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倫理和人權挑戰。在這些“無人區”,不存在現成的規則,也不應由任何一方壟斷規則制定權。近年來,研討會聚焦“人工智能與人權”等議題,恰恰體現了遠見與擔當。作爲數字經濟大國,中國嚴肅思考如何應對“算法歧視”、保護“數字遺產”、平衡“數據利用與個人隱私”等全新命題。通過與歐洲同行的前沿探討,中國以平等姿態積極參與到未來人權規則的共同建構中,標誌着中國在全球人權治理中的角色正發生着歷史性轉變。

十年對話,春華秋實。站在新十年的門檻,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生存危機、人工智能的倫理困境、全球公共衛生體系的脆弱性等共同挑戰,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攜手應對,中歐人權研討會必將承載更重大使命,將更多對話共識轉化爲共同行動,推動中歐攜手譜寫尊重和保障全人類共同權利的新樂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