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互鑑方能開出絢爛的文明之花——16-18世紀中歐文明平等互鑑史的啓示

中國與歐洲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久遠,但直到大航海時代後纔開始了真正思想文化意義上的深層次交流。16至18世紀,中歐在思想、制度、藝術等方面展開了深度交流,形成了“平等互鑑”的文化互動。兩個相隔萬里的文明相識、交融,開出了絢爛的文明之花,成爲全球化初期階段人類最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

一、歐洲對中國文化的系統學習

歐洲人首先拉開了“中學西傳”的序幕,他們撰寫報告,並大量翻譯中國典籍,開啓了將中國系統性介紹到歐洲的歷程。這一過程對歐洲的知識界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二百年餘間,西方出版的關於中國的外文作品共約1500種,主題涵蓋了中國的地理、歷史、語言、哲學、政治、自然科學等廣闊領域,內容從獵奇式的風物記錄,深化爲對中國文明內核的系統性探究。同時,超過千部的中國典籍被譯成西方文字。其中對歐洲影響最爲深遠的是對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四書五經”的翻譯。柏應理等人於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拉丁文鉅著《中國哲學家孔子》首次系統地向歐洲介紹了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幾乎全部儒家核心經典,包括《大學》、《中庸》和《論語》的全譯本,並附有朱熹的註釋。它爲歐洲思想界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哲學世界的大門,成爲歐洲啓蒙思想家汲取中國智慧的主要源泉。

正如歐洲學者所說,那一時期歐洲與中國的接觸是在政治和文化平等基礎上的相互接觸,且中方佔有文化優勢。這種獨特的交流模式,使中國文明得以完整地向西方展示其價值,並對歐洲的社會和思想文化發展史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一) 思想啓蒙:中國哲學爲歐洲啓蒙運動注入關鍵力量

16至18世紀,中歐間產生了深刻的思想對話,中國並未以文明優越自居而進行單方面“輸出”,更多是歐洲汲取中國智慧的過程。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家思想,對歐洲啓蒙運動產生了重要影響。伏爾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將孔子的“理性”與“道德”奉爲圭臬,認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越所有教派的普世道德金律。他把中國當作“理性王國”典範,吹響了批判歐洲封建宗教制度的號角。伏爾泰的思想不僅影響了歐洲啓蒙運動,也爲法國大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則從中國古典哲學中汲取智慧,認爲中國與歐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個高峰,相互學習將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高度。

(二)制度借鑑:科舉制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

中國科舉制度被歐洲人視爲“機會均等”的典範,法國重農學派代表人物魁奈將其譽爲“世界上已知最完善的官僚選拔體系”,認爲基於才能而非出身的選拔機制,遠比當時歐洲的貴族世襲制先進。研究證實,英國的文官考試製度受到了中國科舉制的啓發,中國的科舉制度對現代公務員制度的形成產生了實質性影響。這一制度層面的學習借鑑,充分證明了16至18世紀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接受已經深入到政治體制領域。

(三)文化軟實力:中國作爲“理想國”的全球影響

16至18世紀,中國在歐洲社會文化層面產生了廣泛影響。中國瓷器、絲綢、漆器等成爲歐洲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中國風格深刻影響了歐洲的審美與藝術。英國丘園的中國塔,德國無憂宮的中國茶亭等都是歐洲貴族對中國文化嚮往的物質見證。中國茶文化不僅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還催生了英國的下午茶文化等新社交禮儀。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塑造了歐洲人對東方的認知與情感。

二、西學東漸對中國的影響

這期間,西學東漸的作品數量同樣可觀,有百餘種西方科學技術書籍被翻譯成中文,西方的科學技術、學術思想、音樂繪畫等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在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和進步。

(一)引入新科學範式

歐洲科學知識系統傳入中國,雖然在實用層面影響有限,但開啓了中西學術對話的先河。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利瑪竇與徐光啓合作翻譯的《幾何原本》,彌補了中國傳統數學體系中所缺乏的公理化和邏輯演繹的思維方法。

(二)革新技術應用

西方天文學知識的傳入幫助中國修訂出更爲精確的歷書;西方測繪技術和地理知識催生了《坤輿萬國全圖》等具有世界地理觀念的地圖。西方解剖學也在這一時期通過譯著《泰西人身說概》傳入中國。

(三)豐富藝術形式

西洋畫的透視學原理、明暗對照法等進入中國宮廷,歐洲建築風格對清代皇家園林的建造產生了影響,創造了中西建築史上獨特的實驗性景觀,豐富了中國的藝術形式。

儘管西學對中國的影響相對有限,在“用”的層面受到一定重視,未能觸及中國傳統思想體系的“體”;知識傳播限於宮廷和部分文化精英,未能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中歐在“中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的互動中,促成了各自認知體系的拓展和文明的升級。

三、歷史啓示與當代意義

16至18世紀,中國和歐洲以平等開放的姿態互學互鑑、共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書寫了人類文明史上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精彩篇章。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是客觀的歷史邏輯。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文明差異不應成爲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爲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在科技、經濟等領域成就斐然的同時,地緣衝突頻發、單邊主義擡頭、逆全球化加劇等問題日益凸顯,猜疑、分裂、對抗陰雲不散,這與個別國家長期固守“文明優越”“文明衝突”等執念密切相關。

中國古人說:“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以文明交流互鑑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具有不可替代的當代價值。平等互鑑才能滋養絢麗多彩的文明之花。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交融、相互學習,和合共生、彼此成就,共建美美與共的文明百花園,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正道。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