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搞形象工程就是挖地方“發展陷阱”

投資數千萬元建設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後就長期閒置;耗資上千萬元建設的一批政務信息系統,建成即遭停用……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區形象工程後遺症凸顯,不少項目盤活無門、處置無路,成爲拖累地方的“發展陷阱”。

形象工程變“發展陷阱”,危害極深。一方面,大量資金投入到華而不實的項目中,使用效率低下,違背建設初衷;另一方面,這類工程往往重面子輕裡子,本應用於民生改善和產業升級的資金被擠佔,忽視基礎設施配套、產業合理佈局以及生態環境保護,阻礙了進一步發展。這些盲目上馬的工程還會讓羣衆對地方治理能力產生質疑,影響政府公信力。

“形象工程”爲何屢禁不止?根源在於個別幹部政績觀扭曲。一些幹部將個人升遷甚至非法利益,凌駕於地方長遠發展和羣衆利益之上,熱衷追求迅速開花結果的“顯績”,對發展質量、民生改善等“潛績”重視不夠。與此同時,有的地方對幹部考覈“唯GDP論”,進一步助長對數字、面子的功利化追求。

根治形象工程,必須從制度源頭着手。堅決扭轉片面考覈導向,將民生改善、債務風險防控、生態可持續性等關鍵指標擺在更重要位置。要強化對重大工程項目全流程、穿透式監管,確保決策陽光透明,讓每一筆財政支出都經得起檢驗。同時,嚴格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追責制度,減少短線思維、草率決策。

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各地要以紀法爲戒、以民心爲尺,以對地方長遠發展負責的態度積極謀劃,以高質量發展贏得未來。

來源:賴星/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