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羣英聚天山 攜手築夢想——新時代青年紮根新疆建功立業觀察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3日電 題:羣英聚天山 攜手築夢想——新時代青年紮根新疆建功立業觀察

新華社記者何軍、孫哲、初杭

天山南北的清晨,在青春的腳步中甦醒。

21世紀初以來,國家通過內招生、選調生、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對口援疆等形式,激勵引導內地有志之士響應號召,奔赴西北邊陲紮根奉獻、建功立業。

2020年,118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毅然選擇奔赴新疆基層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們回信,支持同學們的人生選擇,勉勵他們“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爲黨、爲祖國、爲人民多作貢獻”。

從實驗室到高原,從特高壓電網到雲端牧場,當新疆百億人才基金化作“強磁場”,當“天山英才”等引才計劃架起“青雲梯”……新時代青年正在祖國西北角書寫別樣人生,他們用專業與堅守告訴世人,這裡不僅是詩和遠方,更是創新創業的沃土。他們留下的每個腳印,都在回答同一個命題:何謂新時代的“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築夢邊陲 青春無悔

“氧氣吃不飽,紫外線管夠。”23歲的黃薈如這樣形容她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簡稱塔縣)的生活。

2024年8月,45名青年大學生志願者來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縣,自此新疆14個地州市、96個縣市區實現大學生志願者西部計劃項目全覆蓋。

初次入戶走訪時,高原反應給了這名甘肅姑娘一記下馬威——頭痛欲裂、呼吸艱難,稀薄的氧氣、灼人的紫外線考驗着她的意志。可黃薈如和夥伴們不忘解民憂的工作初心堅持了下來,當牧民說出“熱合買提”(意爲感謝)時,她感受到了帕米爾高原的深情和鼓舞。

“在高原的這一年,是我人生當中成長最快的一年。”同在塔縣服務的志願者王兵說。爲民服務的家國信念支撐着這支年輕的隊伍,在近一年的基層鍛鍊後,最初的45名志願者有43人主動申請延期。

20多年來,陸續赴新疆服務就業的青年羣體人數累計超過10萬,其中九成以上服務基層,七成以上留在南疆。

2005年夏天,一列綠皮火車載着900多名青年學子,從山東濟南緩緩駛向新疆。車廂內,25歲的李飛倚窗而坐。剛剛從山東大學醫學部畢業,他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前往新疆伊犁。

如今,這位曾擠在列車裡的青年,在服務期滿後選擇留下來,20年如一日爲當地各族羣衆服務診療。

“就像許多人一樣,在這裡待得越久,就越捨不得離開。”作爲最早一批的志願者,李飛見證了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們的成長。“雖然我們來自天南海北,但現在,我們都有一個共同身份:伊犁人。”

天山南北 大有可爲

天山腳下的深夜,國網新疆電科院實驗室熒光屏閃爍。

重慶妹子吳小芳仔細分析每一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電網穩定運行的因素。2023年從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後,她辭別家人,選擇來到新疆。30歲的她已多次深入參與首臺首套構網型設備仿真與試驗分析項目,積極參與新疆直流外送第三通道——“坤渝直流”項目的穩定計算任務,在“電力絲綢之路”上築牢安全屏障。

“相比其他省區,新疆電網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鍛鍊與成長也更加充分。”她說,“我想把專業知識用在祖國更需要的地方,願意在這裡貢獻自己的力量。”吳小芳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認可,成功入選新疆“天池英才”人才計劃。

爲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新疆近年來不斷強化政策保障、優化就業服務。設立100億元新疆人才發展基金,啓動實施“2+5”重點人才計劃。圍繞高質量建設“十大產業集羣”等重大需求,新疆創設並實施“天山英才”培養計劃、“天池英才”引進計劃兩個綜合性人才計劃及5個重大人才項目,建立“導師帶徒”“青馬工程”等培養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深度融合,讓每一份青春奉獻都在建設邊疆的同時,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王良哲所在的吉慶油田作業區,是我國首個國家級陸相頁岩油示範區。2023年,他便加入作業區青年突擊隊並擔任勘探突擊小組組長。爲了掌握更先進的技術,他揹着裝滿資料和工具的書包,走遍了整個作業區440平方公里的井場。憑藉數據分析準確度的不斷提高,王良哲和隊員們將優質儲層鑽遇率提升至87.3%。他和同學們愈發感受到,“新疆這片廣袤土地,正是大展拳腳的舞臺”。

今年1月16日,“新疆千名博士人才引進計劃”在深圳啓動,精準對接產業升級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首期招募不少於1000名博士人才,這是新疆再次釋放求賢若渴的強烈信號。

“我們在油氣、煤炭、礦產、大農業等核心產業集羣都着力打造讓各類人才紮根成長的工作環境,同時還爲博士人才未來職業發展、科研項目申報、學術交流合作等創造有利條件。”新疆人才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莫偉鋼說,“這裡或許沒有一線城市的繁華,但給青年人才提供了‘早擔綱、快成長’的獨特土壤。”

在新疆智能裝備研究院,青年人才們充分發揚實業報國優良傳統以及打鐵必須自身硬的精神,聚焦新疆乃至西北地區對材料成形與裝備、採礦智能裝備、航空飛行器等前沿領域的迫切需求,精準發力、重點突破。

“相比其他省區,新疆具有更廣闊的空域和較好的基礎條件,當地對通用航空的需求很大。”在研究院的航空飛行器研究中心工作的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後樊耀耀說,“我們來到這裡,最大的優勢就是能面向實際,遇到很多在學校遇不到的現實問題。希望能真正爲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更貼近實際、更貼近市場。”

紮根沃土 共築未來

“窮的地方沒人來,它只會永遠窮下去。”

2000年,龐勝利等15名河北保定學院畢業生踏上西行的列車。五天四夜,走了3300多公里,終於抵達大漠邊緣的且末縣任教。那時,且末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飄在浮塵裡,當地羣衆害怕颳風,擔心“一颳風是不是又要‘刮跑’幾個老師”。然而,這批年輕的老師在講臺上一站就是25年,被當地老百姓稱作“大風颳不走的老師”,爲廣袤的土地帶去無盡的生命力。

“最初那些年,我總是教育孩子們一定要走出沙漠,到更廣闊的天地去看看。最近幾年,我們的教育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鼓勵他們走出去長見識、練本領,然後回來建設家鄉,因爲且末的發展需要人才。”龐勝利說。

2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來到且末從教的老師們共培養了9000多名畢業生,其中有3000多人回到且末,在當地的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去年春天,通過用當地的鹽鹼水還原海水,一家企業在且末的沙漠裡建了一座水產海鮮養殖基地,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正是老師們教過的一個“淘小子”。

2007年上大學來到新疆後,王輝深深愛上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畢業後一次在和田縣考察的契機,讓他敏銳發現,這裡看似一毛不拔的鹽鹼地,實則蘊含着巨大的開發潛力。自此,王輝開啓了沙漠鹽鹼地水產養殖的探索之旅。去年,他的團隊採用全新生態養殖螃蟹方法,經過5個月的精心培育喜獲豐收,產值實現180萬元,品質得到市場一致好評。

“我以前都在外面打工,現在發現建設家鄉同樣大有可爲。”王輝的實踐不僅爲和田農業轉型注入新活力,更點燃了當地青年建設家鄉的熱情。團隊成員古麗艾特爾·努爾瓦克說:“我們不僅能學到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收入穩定可觀,更重要的是能爲家鄉發展出一份力。看着這片曾經的鹽鹼地變成‘聚寶盆’,我們幹得特別有勁!”

更多“紮根者”正在生長,他們如星火燎原,激發了更多年輕人建設邊疆的熱情,滋潤着這片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在這裡,我聽見無數細小的種子正在地下蓄力,等待一場春雨後,還世界以無邊的蔥蘢。當有一天綠洲連成片,我們終將明白,所有深扎的根,都在地下悄悄握緊彼此的手。”去年從河北來到和田縣塔瓦庫勒鄉巴克墩村小學支教的張淑芳在日記中如是寫道。

他們的足跡連在一起,便是中國西北邊陲的未來圖景。(完)